一、克服障碍,敢于实践。在实际工作中,机关工作的有些同志,由于自己的写作能力欠缺,一提到写文章就发怵,认为自己天生就不是这块料。他们也有提高写作能力的愿望,但总是把写文章看得高不可攀,往往是望文兴叹。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越怕写越不愿意写,越不写就越不能提高。其实,这完全是一种心理障碍。一个人如果不能克服这种心理障碍,那么他的写作能力一辈子也不会提高。要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关键是对写作要有一个正确的看法,要树立信心。写文章既不是高不可攀、高深莫测的事,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只要为之付出艰苦的努力,文章是一定能写好的。文章虽然无“定法”,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寻找写文章的规律不能仅靠教科书,而必须在写作实践中摸索体验。写作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的锻炼提高。我国著名作家浩然就是从写黑板报稿件起步的。
二、学好理论,打牢根底。文章要有理论深度,要有思想,写文章的人就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机关干部却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轻视理论知识,不愿把时间花在学理论上。这不但会阻碍自己政治理论素养的提高,写不出有理论根据和思想深度的文章,弄不好还会使自己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迷失方向。机关干部作为党委和领导的参谋助手,在为党委和领导机关起草文电时,必须对领导所掌握的工作进行战略的、全局的思考,不能仅仅着眼于一枝半叶;必须对单位在建设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和概括,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作为基层领导机关的成员,还必须帮助基层群众对在新形势下出现的许多重大的政治理论问题和现实思想问题作出正确回答。要达到上述要求,如果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一知半解或知之不多,是根本不行的。实际上,学习理论的过程,就是增强政治敏感性,提高辨别是非能力的过程,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是说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写文章也就容易多了。
---此处隐藏2296字,下载后查看---
四、熟悉情况,吃透“两头”。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一级领导机关自行制发的公文,其质量高低,使用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把上级的有关指示精神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具体的、针对性、指导性较强的文件。为什么有些同志在接受了领导交给他的写作任务后,感到没有东西可写或者写不下去,即使写下去也是干巴巴的,内容空洞,思想贫乏,“只见骨头不见肉”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上头的精神和下头的情况没吃透。因此,作为政治机关干部,在起草文件过程中,要坚持在上级有关指示精神指导下,注意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反映出本单位的特色。要达到这个要求,首先要吃透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和正确领会本单位领导的工作意图。其次,要熟悉本单位各层次的实际情况。对本单位(包括所属的下级)的历史、现状,正反两方面的典型,面上、点上,机关、基层的情况要尽量熟悉,做到心中有数,以增强文章的针对性。总之,只有吃透了“两头”精神,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既知其表又知其里,才能在写文章时有较高的立意,写出的文章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才能符合领导机关的意图,符合基层的实际,使上下都满意。否则,就要“动大手术”,甚至会被推翻重写。
五、勤于练笔,熟能生巧。日常工作中,常听一些同志说:“我们想是想写,就是不知道从何写起。”我认为,不妨从“火柴盒”“豆腐块”,整理电话记录,情况反映开始,做到勤写、多写且长期坚持下去。有道是:“常看胸中有本,常写笔下生花。”政治机关干部在工作之余,可以进行新闻和其他体裁的写作。对于这一点,有些同志不以为然,看不起“火柴盒”、“豆腐块”,结果是小的东西不愿写,大的东西写不(出)来。其实,练练写“火柴盒”、“豆腐块”是很有好处的。通过练笔,不但可以锻炼我们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锻炼书写速度和字句规范,提高写作兴趣,避免出现“怵写材料的情况”,还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开阔知识面,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某宣传部新闻干事***,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工作后不久他就刻苦自学新闻写作知识,并在实践中勤写多练,使写作能力不断提高,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发表了2100多篇新闻稿件,而且还独立完成了单位的一些较大的重要文字材料,成为单位有名的“笔杆子”。从这里可以看出,政治机关干部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进行一些新闻和其他体裁的写作,对提高自己的写作速度,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是很有益处的。因此,政治机关干部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后,只要坚持勤于练笔,勇于越过“丑媳妇怕见公婆”这道心理障碍,不怕失败,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虚心向有经验的同行请教,自己就会慢慢“入门”,写作水平就一定能在“日不见长”中逐渐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