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交流发言【5篇】

更新时间:2023-02 来源:网友投稿

1.以课堂为中心推动校内减负提质 2

2.奋力开创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4

3.实施“优教庆阳”工程  促进教育提质发展 7

4.打造兰资环“新样板”助推“技能甘肃”建设 10

---此处隐藏9973字,下载后查看---

三、打造产教协同育人“新样板”

集聚社会办学资源,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全力推进 “1基地、1研究院、1培训中心和3学院”为主体的产教融合示范园项目建设。与省内外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型产业学院4个,大力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培养学生占学生总数的40%,毕业生到岗率达98%以上,实现了“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与省应急管理厅、省气象局、窑街煤电集团共建甘肃应急管理学院、中国气象干部培训学院甘肃分院、煤基产业学院等建设社会培训型产业学院3个,2021年培训2.5万余人次。

四、打造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新样板”

作为招生规模最大、涉军专业最多、覆盖军种最全的全国定向培养士官院校,士官在校生近2700人,建成甘肃省军事人才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有力支撑了军民融合战略。成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产教融合研究院,获批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积极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牵头成立“一带一路”高校联盟职业教育分盟,联合共建中国-塔吉克斯坦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为“走出去”企业培训180多名塔方员工;输出了3部工业汉语教材、5门国际化网络课程、2项世界技能大赛竞赛标准,1个专业正在申报国际标准认证,获批了4

个教育部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填补我省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空白,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奋力书写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甘肃中医药大学

—、坚持平急结合,笃行不怠守护师生健康,争创无疫校园

一年来,我们坚持“常态化监测、机制化应急、模块化整合、扁平化指挥、一体化运行”要求,坚持专家研判制度,动态掌握全国全省疫情形势,做到没有发生疫情时关键抓“防”,发生疫情时处置要“快”。疫情发生后,我校及时调整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建立“一办八组”统一指挥、协同配合的“高效中枢”,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五里铺校区、和平校区第一时间实行封闭管理,安排数十名党员骨干值班值守,推行舍长、层长、楼长“三长负责”的“网格化”管理制度。坚持每天召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领导小组调度会,通报师生健康状态及工作推进情况,查找漏洞、解决问题,一体推进“一校四区”疫情防控工作。组织培训志愿者3625人,派出志愿者1376人参加兰州市城关区、榆中县核酸采集服务工作,附属医院向兰州、张掖、天水先后派出专家40

人,医护人员237人,发放预防性中药87182服,为全省疫情防控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坚持育人主责,踔厉奋发,高擎中医药和现代医学高等教育大旗

深化医教协同,不断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学校在驰而不息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擦亮医学教育底色,聚焦培养高质量的中医药和现代医学人才,着力构建“五育并举”体系。“核心专业圈”各具特色,“特色专业圈”初具规模,“交叉学科专业圈”发展迅速,学校不断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坚持把“学院办在医院”,依托省人民医院、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第一、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实现特色化发展,学校医学教育逐步形成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科学体系。

三、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书写陇医陇药科研工作新篇章

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始终将疫情防控与中医药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助力中医药创新发展,服务全产业链升级”的科研总体格局已初步形成,研发成效逐步显现。及时开展“甘肃方剂”系列方药研发,扶正避瘟方等获省级院内制剂许可,实现了“甘肃方剂”的深度研究和广泛推广。1人入选“国医大师”,2

 

 

人入选“全国名中医”。国家级课题数量、科研经费总额实现历史性突破,中医药院校排名大幅提升。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助力全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甘肃省中医药研究中心”“甘肃省中药制药工艺工程研究中心”“陇药创新研究院”等我省重点中医药研发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完成了历时十年的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成立了珍稀中药资源评价与保护利用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甘肃道地药材产业关键技术及其组方物质基础与开发应用研究”重点项目顺势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