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xx经济技术开发区与xx民营经济产业园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发展的部署要求,九三学社xx市委员会成立专题调研组,先后走访了市发改委、市工信局、xx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xx集团公司战略规划部等单位和部门,通过现场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就我市民营经济产业园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xx经济技术开发区(xx民营经济产业园)规划面积91平方公里,实行“一区三园”的发展模式,以xx国家级经开区为龙头,重点建设xx工业园区,辐射河西堡工业园、xx区中小企业承载园,生产总值占全市GDP的60%以上,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现代产业的集聚区和改革创新试验田。
一、民营经济产业园发展现状
(一)发展历程。xx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8年8月xx省最早批准设立的全省5家开发区之一,2010年3月由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是全国首批7个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先后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和xx省有色金属新
材料创新创业示范园,2018年1月省政府批准以xx经开区为基础设立省级xx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探索起步阶段(1988年-1995年)。1988年,xx省政府出台《关于建立黄河上游xx段经济开发试验小区的通知》,批准xx市设立经济开发试验小区。虽然当时基础薄弱,建设资金短缺,但xx经济开发试验小区发展势头强劲,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xx公司借此东风,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相继在试验小区建设第三冶炼厂、电线电缆厂、铜材厂、镍钴新产品公司等一批企业,为xx经开区随后的发展奠定了产业和企业基础。1991年,xx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xx黄河上游五个经济开发试验小区建设有关政策的补充规定》,同时批准成立xx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导产业发展定位突出以高新技术为主,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稳步发展阶段(1996年-2009年)。1996年5月,经省上批准,“xx东区经济开发实验小区”更名为“xx省xx经济技术开发区”。6月,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xx经济技术开发区和xx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决定》,从经济计划、土地使用、科技开发、建设规划、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等10个方面对开发区发展予以扶持,开发区步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万方公司、黄河麦芽、xx亚飞等一批企业相继落户,新材料工业园区启动建设,xx集团公
---此处隐藏14189字,下载后查看---
鼓励园区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发挥镍钴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作用,孵化培育一批具有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共建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科研人员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走出”实验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技术驱动产业发展。
(三)聚焦开放合作高层次,着力打造民营经济样板区。一是加强与发达地区产业园区的交流合作、共建共享,发挥招商团队作用,主动承接有利于做强自身特色产业的重点项目、互补项目、“2+4”产业链的配套项目,围绕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统筹考虑区内转型升级与区外拓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出去”和“请进来”。二是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推动设立xx保税物流中心(B型),以此为载体平台,支持园区企业开展对外并购,扩大出口、促进产能输出,同时大力引进产业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外资外企,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三是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xx公司和下游企业组团发展,民营企业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交叉持股、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参与国有企业合资经营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行业上下游和企业内部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四)聚焦配套服务高标准,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区。
一是从企业和项目需求出发,在更大范围推进“放管服”改革,统筹优化和综合设置职能机构,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审批、服务、执法一体化平台建设,推动政务服务信息化,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努力实现园区的事园区办,“最多跑一次、一次就办好”,全方位提升服务发展能力,不断擦亮“近者悦、远者来”的营商环境品牌。二是进一步深化市企融合一体化发展,市政府、经开区和xx公司要树牢“一盘棋”的大局观,加强在基础设施、生产要素等方面的统筹协作,建立共建共享机制,降低园区企业用能成本和交易费用。三是加快园区道路、供水、供电、安全、环保、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行“标准地”模式,推动完善园区的三产服务功能,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全面提升园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
(五)聚焦转型发展高质量,着力打造市企融合先导区。一是按照市委、市政府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坚持把经开区作为市企融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进一步对经开区管委会放权赋能,推行企业化管理运营模式,盘活闲置土地和优质资源,构建起“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共同做实采购供应、科技创新、金融服
务等平台,使园区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群发展。二是按照“双碳”要求,严控“两高”,通过产业专业化聚集释放的劳动力蓄水池、中间投入共享、知识溢出等外部性降低企业污染排放强度,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耗和碳排放;创新用能方式,争取最大用能空间;推广新能源绿色产品,加快构建绿色经济体系。三是以产业聚集促进人口聚集,做大做强职业教育产业,为园区发展储配人力资源;避免传统园区发展“重经济、轻社会”的粗放模式,加强基础教育、公共医疗、文化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营造生态良好、社区文明、宜业宜居的人居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相辅相成,打造国内一流现代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