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进法治教育一体化的规律遵循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进行法治教育是思政课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循序渐进地推进法治教育,对提高各级各类人才的法治素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科学分层法治内容。法治教育以增强受教者法治素养、养成法治意识为目的。法治意识的养成应遵循个人的成长规律,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等多种途径循序渐进逐步养成。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感性思维较强,记忆能力突出,学校可以安排一些法律基础知识的内容,让学生明白法律“是什么”,从而在记忆中增长法律知识,逐步提高法治素养。初、高中阶段,学生的思辨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开始关注“为什么”,思索知识背后的深层含义。这个阶段应做到知识传授和价值涵养并重,在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心智基本成熟,已经掌握了一定程度的法律知识,初步具备了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他们开始思考“干什么”。这个阶段的法治教育应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能力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法治”部分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为重点,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展开,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思维过程中激发学生自身责任意识。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分层推进法治教育,尊重学生认知和成长规律,符合科学的教育逻辑。
.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共同涵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在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各有侧重。小学阶段以启蒙教育为主,而铸牢思想基础则是初中学段的课程目标,在高中学段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则要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在小学阶段思政课中开展法治教育,应以法律规则和常识为主,启蒙学生养成遵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初中阶段要增加宪法教育的内容,强化学生对国家的认同,铸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要增添法治精神、法治原则的内容,引导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形成正确的法治观。高等教育阶段要引导学生熟知全面依法治国等相关制度安排,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相结合,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学校应落实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意见要求,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分阶段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尊重教学规律,共同涵育学生的法治素养,一体化培养助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推进法治教育一体化的现实困境
---此处隐藏2620字,下载后查看---
共同的教学目标决定着在大中小学应整体布局教学内容,综合评价教学效果,各学段教师应协同教研,合力培育具有法治素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各学段教学目标协调一致,分层递进。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和价值引领功能决定了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但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相加,关键在于将整体教学目标贯彻统一到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中。《意见》要求“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既强调了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又突出了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特征,更凸显出不同部分教学目标的层次性。高层目标统摄底层目标,底层目标服从高层目标。在整体设计大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教育教学目标时,要以大学阶段的目标为高层次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法治思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法治素养,让学生初步了解法律知识,树立依法维权的法治观念。教学目标分层应关注各层次之间的协调性,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渐由感性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法治核心素养离不开初中阶段对法治基础知识的灌输。高中学段学生的法治理论知识尚不丰富,自觉践行法治实践的能力欠缺,还不能以大学阶段的“责任担当”目标指导此阶段的教学。因此,设置大中小学不同阶段法治教育教学目标,协调一致是目的、是根本,分层递进是过程、是手段。
.整体布局教学内容,减少不必要重复。遵循课程自身的内在逻辑是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推进法治教育一体化,要以培养马克思主义法治观和贯彻***法治思想为统领,普及法制知识,明晓行为规则;增强法治观念,规范自身行为;树立法治信仰,践行法治理念;坚定法治自信,投身法治实践。从知识的协同性来看,法治知识的核心理念、重要概念等内容是不变的,每一个学段都要学习,但内容安排和学习方式应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程特点,不能简单地复述、机械地罗列。以宪法教育为例,宪法中公民权利义务教育要覆盖各阶段,中小学阶段,只需要让学生了解公民基本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高中阶段,需要让学生知晓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等关系;大学阶段,要让学生明晰行使权利的界限,从目的、方式和程序等不同方面规范权利界限,越界即越权。遵循知识的协同与递进规律设置教学内容,符合“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减少重复”的要求,是科学的、是合理的。
.以总体目标为指引,丰富评价方式。思政课的政治认同和价值引领功能决定了课程评价不能单纯地以理论知识水平为标准,还要将能客观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其他因素作为评价标准。即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及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思政课程评价的根本标准。思政课中法治教育效果的评价,可以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过程与终结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学互评等不同方式,增强学生法治素养。在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检验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效果。小学阶段重在实践性评价,以同伴参与、家人互助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进知识、增长能力。初中阶段的评价以过程为主,知识终结性评价相辅助。高中阶段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并重,还要注重知识的终结性评价,考核学生能否运用法治知识分析复杂社会问题,应对生活挑战。大学阶段则应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形式,过程性评价参与其中。过程性评价旨在通过参与法治实践活动,考查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是否能够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
.各学段教师协同教研,发挥协作效应。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完整的动态运行过程和建设范式,实现教师培训的同频进度、营造教师互动的共振频度,是现阶段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其一,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协同备课机制。大学思政课教师备课资源相对丰富,如“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等,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了教学资源、备课工具、有效研讨的共享平台,实现了大学生思政教育资源的“共建、共管、共用、共享”。而中小学段尚未形成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机制。因此,可以将现有的高等教育思政备课资源向中小学教师开放,与中小学教师一同教研,让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紧跟时代。由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同一城市的大中小学校可建立思政课协同备课机制,就相似的教学目标共同备课,互相听课,互通教学内容,共享教学资源,解决不同学段教学条块分割的“梗阻”现象。其二,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一体化机制。思政课教学应做到与党的理论创新同步同行。教育部面向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开设了“周末理论大讲堂”,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可参与其中,共同研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思政名师工作室可吸纳中小学思政教师参与,中小学开展的“国培计划”也可适当让高校思政课教师参加培训,补齐不同学段教师的知识短板。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心同行,协作配合,共同放大思政课教师的整体功能,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