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防返贫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更新时间:2023-06 来源:网友投稿

一是思想上出现松劲懈怠现象。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工作重心已经发生重大转变,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是“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但从调研情况和平时了解情况来看,各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都存在松劲懈怠思想,认为只要建立了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就可以了,把精力重点投入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对如何巩固脱贫成果研究的不深不透,缺乏具体的工作措施和帮扶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动静不大。

二是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有待完善。调研发现,各乡镇以及扶贫部门普遍都建立了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但是相关行业部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完善长效机制方面还存在不足,部分村卫生室存在挂靠经营、走读上班现象,未能充分发挥为基层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作用;一些村级公益性岗位人员形同虚设,对村级硬化道路、自来水管等基础设施管护不及时,极易造成扶贫资产减值。

三是产业增收基础不够牢固。特色产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产品绝大部分为初级农产品,产业链条短、销售渠道有限、产品附加值低。加之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防范措施比较有限,致使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逐步减弱。同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实力普遍较弱,带贫益贫作用还未充分发挥。

四是内生发展动力有待激发。事实证明,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是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最佳途径。但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简单送钱送物的扶贫方式也使一些群众产生了“等靠要”思想;一些培训学校采取免费送东西的方式吸引贫困群众卡户参加培训,而培训内容大同小异,手段枯燥无味,有的农户连续几年培训,证书有好几个,但是劳动技能并无明显提高。

---此处隐藏724字,下载后查看---

二、对策建议

一是切实加大监测预警力度。防止返贫的重点对象主要是“两类户”以及因灾、因病等导致收入骤减的特殊困难群体,随时掌握这些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要在镇村干部、帮扶队员联系帮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住建、民政、教育、卫生、医保等行业部门信息系统,对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建立以人工上报和自动化智能监测预警相结合的防返贫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和系统平台,对“两类户”以及特殊困难群体“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情况进行实时检测报告,形成现状数据、历史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综合对比研判。一旦发生预警信息,系统就进行干预和调度,将风险对象户进行分类细化,针对不同的致贫返贫风险制定不同的帮扶措施,并落实具体的帮扶责任人,在第一时间实施精准帮扶,及时消除致贫返贫风险。

二是不断完善兜底保障体系。脱贫攻坚结束后,下剩的“两类户”大多为老、弱、病、残群体,无法通过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正常手段使其彻底摆脱贫困,只能通过兜底保障的方式稳定保障其基本生活。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效衔接,把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作为核查重点,要做到符合条件的应保尽保,杜绝“脱保”“漏保”。合理设置“渐退期”,确保低保户实现稳定脱贫后再退出低保范围。利用好农村社保政策,进一步扩大社保政策覆盖面,让有意愿的家庭全部购买社保,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保。推动临时社会救助政策的精准落地,特别要对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困难,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贫困边缘人口,按规定及时给予临时救助,特别重大的急难型救助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快速落实到位,切实提高兜底保障水平。

三是持续发展壮大增收产业。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增加群众收入、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依托全县产业基础和优势潜力,大力实施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工程,积极鼓励农户发展“五小”产业,深入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努力实现农户家家有产业、家家有收入。大力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采用资金收益、土地流转、资金入股、房屋联营、务工就业、产品代销、生产托管、租赁经营等多种途径,健全完善扶贫产业发展与贫困群众利益联结机制,最大限度保障群众增收,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多方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持续加强贫困群众“智志”双扶工作,让困难群众明确自己才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脱贫致富是自己份内的事情,要积极主动地学技能找工作,靠勤劳的双手努力实现脱贫致富,永远摆脱贫困的桎梏。凡是家庭有劳动能力的,要鼓励他们靠发展产业来脱贫,靠转移就业来脱贫,靠提高劳动技能来增加收入,决不能助长“等靠要”思想。持续开展就业扶贫专项行动,对有培训意愿的农户技能培训实现全覆盖,帮助有条件的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就业。积极帮助患病体弱者、残疾人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合理引导外出转移就业,规范扶贫和乡村振兴领域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对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进行倾斜,让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人人有岗位,人人有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