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构建县域医共体“一个体系”为纽带,建立需求对接、人才下沉、技术贯通、信息共享、目标考核“五项机制”为核心,医保基金和公卫资金“两个打包”为杠杆,部门和医防“两个协同”为保障的“*”县域医共体管理服务模式,推动县域内医疗资料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共同发展,最大限度地解决群众就近“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目标,构建了“县级转得出、镇级接得住、小病就近治、大病到县级”的有序就医格局,逐步形成了卫生健康服务能力、群众健康素养、人均预期寿命“三提升”和群众就医负担“一下降”的良性发展格局。
一、积极构建县域医疗健康共同体
(一)“一个体系”强统筹,构建管理共同体。一是立体化织密网格。成立由县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全县紧密型县域医疗健康共同体管理领导小组,统筹医共体规划建设、投入保障、人事制度安排和考核监管等重大事项。组建“*县县域医疗健康共同体总院”,设在县人民医院,其他县级医院为总院成员单位,*个镇(中心)卫生院为总院分院,*个村(社区)卫生室为镇卫生院派出机构,织紧织密县、镇、村三方联动管理的立体式、全方位、全覆盖的群众医疗服务网格体系。二是科学化统筹管理。设立医共体总院党委,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总院长负责制,赋予总院人、财、物管理权限,成员单位保持原有机构设置、法人资格、职能职责、债务债权、日常管理“五个不变”,建立健全行政后勤、人员队伍、绩效考核、药品器械、财务审计、医疗业务、医保政策、信息系统统一管理的“八统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管理机制。三是区域化整体建设。总院牵头在全县建立心电、影像、病理、检验、远程医疗五大中心,推行县级诊断、镇级诊疗,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医疗资源使用率。集中全县医疗项目资源,率先在全市各县区层面建成国家级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省级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及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开展了心脑血管造影、冠脉支架植入等*余项新技术,填补了县级医院多项技术空白。四是差异化均衡发展。按照县级医院优势互补、镇级医院阶梯发展总体思路,县人民医院发展全能医疗业务,县中医医院重点做强中医业务,县妇幼保健院做深做细做强妇女儿童专科业务。镇级卫生院差异化错位发展,各镇卫生院集中主攻*项医疗技术,做强*个业务科室,解决医疗资源分散问题,统筹提升全县医疗服务整体水平。村级卫生室兜住网底,负责做好重点人群健康教育和基本医疗、健康管理服务。(二)“五项机制”强整合,构建服务共同体。以建立五项机制为抓手,推动县域内医疗资源“大整合”,实现县域内医疗机构优势互补、互助互利、共建共享。一是需求对接机制。以“解决一项医疗急需,突破一个薄弱环节,培养一支技术团队,新增一个服务项目”为目标,按照“镇级需要什么、总院补充什么”原则,镇级每年度向总院提出帮扶需求,总院采取共性指导和个性需求相结合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培育计划,针对性的帮助镇级补短板、强弱项。二是人才下沉机制。筹集“*县医疗卫生人才基金”*万元,用于卫生专技人才招聘、引进、培育,先后引进学科带头人*名,招聘本科生*名,培养*名后备村医。严格执行县级医院临床专技人员晋升高级职称前到镇卫生院支医不少于*年帮扶制度,在县级医院遴选优秀专技人才挂职镇卫生院业务副院长,既当“专家”又当“管家”,参与成员单位管理。三是技术贯通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及内部运行流程,统一业务培训、考核,逐步成立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消毒供应、病理诊断等*个业务中心,实行县域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业务同质化管理、一体化提升服务水平。推行“总院+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提高健康服务质量,提升群众满意度。四是信息共享机制。统筹县域健康信息、检验检查、后勤保障、业务管理等信息,打破各单位之间信息壁垒,建设集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于一体的县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管理、业务、服务等信息共建共享。五是目标考核机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定期对总院开展考核评价、落实奖惩。医共体建设成效考核与公立医院书记、院长目标年薪制考核挂钩,保障工作落实落细。每季度对医共体成员单位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用和财政补助兑付、资金结算重要依据。
(三)“两个打包”强杠杆,构建利益共同体。以转变资金分配方式为杠杆,以医保基金、公卫资金包干为手段,引导成员单位结成利益共同体,切实激发各级医疗机构的内生动力。一是医保基金打包。将医保基金统一打包到医共体总院统筹使用,建立“总额预付、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机制,医保基金按人口和服务数量预付到各成员单位,结余资金的*%用于发放绩效工资,*%用于特殊困难群体医疗救助及医院能力建设,倒逼医疗机构主动控费、资源下沉、重心下移。二是公卫资金打包。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及时足额统一拨付到医共体总院,交由总院统筹使用。强化项目指导、实施、监管和考核,各级进一步做实健康管理,逐步扭转重治轻防观念,提升全社会健康素养,提高县域群众健康水平。
(四)“两个协同”强推进,构建责任共同体。一是部门协同。由县党政“一把手”主抓医共体建设,将涉及医共体建设的相关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会解决医共体建设事宜。二是医防协同。将县疾控中心融入总院,发挥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对公共卫生管理的技术支撑作用,实施医疗、健康“双处方”制度,建成全县慢病管理中心和慢病管理智慧平台,构建防、管、治、康“四位一体”的医防融合责任体系,推动疾病预防关口前移,加快实现全县卫生健康工作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此处隐藏6269字,下载后查看---
县域医共体建设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工程,如何有效整合县域内医疗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补齐县域内医疗服务短板,才是改革成果的关键。一是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坚定政治站位是前提。*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人民健康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重要内涵,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敢为人先,党政“一把手”身先士卒、亲力亲为,夯实基层医疗基础,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发挥了“关键少数”以上率下的基石作用。
二是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群众满意度是核心。*县坚持全县医疗服务资源“一盘棋”思想,织紧织密县、镇、村三级全域覆盖的医疗服务网格,分层分片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一体化推进医防融合,各级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真正实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解决群众就近“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的需求,切实提高了群众满意度,增强了群众获得感。
三是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强化资源整合是基础。*县打破机构壁垒,最大化推动县域内医疗资源整合利用、盘活重组,重塑全县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整体提升全县医疗健康服务水平。县级医院有效提升了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的能力,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获得更多优质医疗资源,医疗服务能力和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四是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激发内生动力是关键。*县实行医保基金和公卫资金“两个打包”,医保结余可纳入医务性收入,引导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更加注重“治未病”。各成员单位保持独立法人地位不变,财务单独建账独立运行,即降低了财务风险,又增加了实际操作性和开源节流的主动性,让各成员单位有压力、有干劲、创佳绩。并因势利导,适时将医共体人、财、物统管向纵深推进,是又一保障医共体健康发展的有效举措。
五是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强化协同联动是保障。*县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按照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成立以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责任组长、相关成员单位为成员的县域医共体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联席会议、目标考核机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拧螺丝”,不断强化各级各部门改革意识,增强各级各部门抓医共体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实现了“要我改革”向“我要改革”的根本转变,为县域医共体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