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委宣传部长中心组研讨发言:坚持守正创新

更新时间:2023-10 来源:网友投稿

---此处隐藏0字,下载后查看---

常委宣传部长中心组研讨发言:坚持守正创新

坚持守正创新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六个必须坚持之一。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坚持守正创新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为我们坚持守正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深入理解守正创新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关于守正创新的重大意义,总书记鲜明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新的起点上,深入理解守正创新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准确把握其内在的辩证关系,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GCD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总书记从根本制度、根本要求、领导力量、文化主体性等方面,鲜明回答了守的是什么正。坚守住这些要求,就能守住方向、守住原则、守住立场、守住根脉,就能确保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走在历史正道上。比如,就根本制度而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文化建设方向根基永远坚固、航向永不偏离,这是历史的结论,更是现实的需要。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总书记这一论述鲜明回答了创的是什么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都需要大力创新。只有不断回应新关切、解答新问题,创新思路、创新话语、创新机制、创新形式,才能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守正创新体现了不变的辩证统一。守正是本源、根基和前提,为创新立魂、立本、立根,是不变。创新是趋势、方向和动力,推动守正求新、求进,是。守正创新既要保持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之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身立命之根脉不变定力,又要立足现实之需,突破思想观念束缚,解答新问题、提出新方法,让更多的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只有在守正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源源不断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活力。只有在创新过程中坚持守正,面对风云激荡和暗礁激流,才能保持定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二、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取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伟大成果。我们党成立一百多年来,始终坚持守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同时以创新的理念和思维,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领导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在革命斗争中,中国GCD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艰苦探索,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GCD人结合新的实际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GCD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之射当代中国之,是守马克思主义之,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的最有力体现。这一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守正创新在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体现出整体性、系统性。坚持问题导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整体性、系统性的鲜明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充分体现了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把两个结合明确为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揭示了中国GCD领导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取得中国式现代化辉煌成就的实践经验,体现了中国GCD回答新的时代课题、把握时代变化、引领时代进程所具有的历史自觉、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新时代以来,全面贯彻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中国GCD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GCD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了新的更大的贡献!三、坚持守正创新,开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境界。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坚持守正创新,是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新征程上,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之正,就必须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GCD。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党的鲜明品格和独特优势,是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党的理论创新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实现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两个结合高度概括了中国GCD成立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良性互动关系,更体现了中国GCD回答新的时代课题、把握时代变化、引领时代进程所具有的历史自觉、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两个结合指明了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揭示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奥妙所在。守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之正,必须继续推进两个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守中国GCD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之正,这一主体性是中国GCD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创立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国GCD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新征程上,创新就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要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从方法论层面原创性地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前提是正确认识、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对待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上,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续以守正创新的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根本遵循。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只有坚持守正创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才能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