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并首次提出了总书记文化思想。总书记文化思想是在其长期的工作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主政浙江期间,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232篇短论中就有12篇文章论及文化问题,这些篇章是总书记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解决文化问题的光辉篇章,生动展现了总书记文化思想的理论原点。
一、文化即人化,文化是灵魂
文化是什么?总书记同志在《文化育和谐》一文中特别指出:“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深刻回答了文化的科学内涵,即“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文化即人化。在书中,总书记同志还直接以“文化是灵魂”为题论述文化的力量,强调文化可以对人们产生同化作用,进而产生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强调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浙商文化”是浙商之魂》《“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这两篇文章便是对文化力量发挥作用的生动阐释:浙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诞生并取得不断发展壮大的伟大成就,靠的是“浙商文化”的强大精神动力支撑;浙江人善于向经济活动融入文化元素,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打造了“温州特色产业群”“义乌小商品市场”等浙江经济发展亮点和特色。
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这一思想早在2004年,总书记同志就曾以“物质文明与精神建设要协调发展”为题进行论述。文章中说道,“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精神文明的发展又会成为物质文明建设的动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等。”这都体现了总书记同志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指明了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同时,针对精神文明建设,总书记同志还认为,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娃娃抓起”,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
---此处隐藏2507字,下载后查看---
三、文化产品既要体现先进性又要体现群众性
针对文化产品走“创作—获奖(省优、优)—搁‘优’”的老路,总书记同志旗帜鲜明地说“不”。在《文化产品也要讲“票房价值”》一文中,他说“有市场的文化不一定是先进文化,但没有市场的文化更难讲是先进文化。没有市场,作品给谁看?宣教功能怎么发挥?先进性又体现在哪里??”“文化产品的先进性与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是一致的。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创作和生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产品,去占领市场,赢得群众,不断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四、保护传承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如何对待历史文化遗产,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总书记同志在《加强对西湖文化的保护》一文中表明了态度,“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其实,总书记同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关注和思考更早还可以追溯到1984年。彼时,他在《中国青年》发表的《知之深爱之切》一文中曾说:“源远流长的历史,给正定留下了瑰丽灿烂、风格独特的文化古迹,尤其是佛教建筑众多,仅城内的寺院就有隆兴寺、天宁寺、临济寺、开元寺等,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之称’。”还有在1989年,刚到任福州市委书记不久的总书记同志听到有人要拆除林觉民故居建设商品房,当即就进行了制止并决定把它保护下来,进行了修缮。这些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同志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保护传承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的思想。
总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之江新语》作为总书记同志早期对文化问题的思考和探索,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对其理论原点的挖掘和分析,对于理解总书记文化思想的内涵要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