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和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3-11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二十大发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号召。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中央部署,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为目标导向,聚焦事关我市长远发展的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十项行动。未来五年,摆在我市应急管理部门面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贯彻落实好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统筹安全与发展,服务保障十项行动。为此,应急管理部门要聚焦体系建设和重点领域,聚焦公共安全向事前预防转型的能力生成,聚焦制约职能作用发挥、影响应急事业长远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难点问题,主动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把散落在多元主体内的应急能力串成线、连成片、形成面,加快构建符合现代化大都市治理需要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一、从信息化视角看现阶段应急管理存在的不足

1.难统筹。组建应急管理部门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统筹各类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中救援和事后恢复工作,但在实际中,应急管理部门无论手段、效力都缺少一竿子插到底的权威力度和全链条盯办以及高频次督办的量化能力。从横向看,应急管理部门肩负三委三部办公室统筹责任,由于各行业领域均有主管部门,应急管理部门很难深入行业具体业务中进行安全监管和应急准备。从纵向看,由于应急管理部门不是垂管部门,市区两级应急管理业务还需进一步统一规划、协调发展。

2.不系统。应急管理业务多数仍基于改革前原责任部门的流程链条,新的闭环机制尚不完善。行业主管部门接受应急管理部门牵头部署的任务后,在本领域层层分解,最后结果再层层汇总到应急管理部门,业务流程串联多、并联少、决策链长,并且大多数需人工联动,部门横向之间缺少统一工作平台。

3.缺智慧。智慧应用模式尚未完全建立,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的精准滴灌效果尚未完全建立。拉网式检查、地毯式排查、全员上岗热备等人海战术仍是主要手段,导致基层人员疲劳不堪,管理对象疲于应对,排查出来的安全隐患往往质量不高,现场处置层层核报信息。

---此处隐藏6220字,下载后查看---

三、向事前预防转型需配套新的运行机制作保障

信息化应用要有配套的机制保障,需建设市、区两级监测预警指挥中心,统一负责城市安全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工作,形成大平台+小前端的扁平架构。

1.以应急指挥为龙头,建设扁平化指挥机制。搭建市、区两级监测预警指挥中心,包括重点行业领域专业分中心。监测预警指挥中心要与同级公安、卫生健康、轨道运营、公交调度、排水调度,以及机场、车站、港口等重要部位的指挥中心或运营管理中心建立总分式”“扁平化”“点对点的联动机制,指挥半径到现场、指挥信息能共享,分级分类统筹全市应急救援力量、专家力量、物资资源建设。

2.以分析研判为主导,建立情报指挥行动一体化机制。市、区两级监测预警指挥中心要组建专业分析团队,把当前全市值班值守体系从值班室”“传达室升级为研判室”“作战室,将的部分做深做实。燃气、危化、住建、交通等重点领域建立类似地震台网监测、气象监测的行业监测中心作为行业分中心,实现综合研判与专业研判能力叠加。

3.以基层网格为依托,建立大平台对小前端的向下赋能机制。按照党建引领要求,有必要将企业集中的园区列入网格体系,将应急管理能力延伸并有机融入基层网格,做到正四面体模型外接球的全面覆盖,将的能力向广泛的基层网格赋能。按照量化+主动的理念,应急管理业务向事前预防转型后,不仅体现在对应急管理要素的感知,编织好覆盖全域的感知一张网,还要能够对应急工作运行状态进行感知、对管理对象的需求和对城市韧性影响的感知。不仅能对各类灾害进行预测,编制灾害监测预警一张图,微观上还要设法实现对行动后果影响的预测和宏观上社会稳定影响的预测。不仅体现在天空地一体的通信保障方面,还要体现在把量化后的预测产品主动输送到最后一公里的能力,让管理对象、服务对象、行动对象在每一个环节感受定制化、精准化支撑。感、知、行能力建设按照基础能力在基层、平台能力在中层、高新能力在国家原则,即基层单位(城区)以终端能力拓展建设为主,市级单位以汇聚、分析、指挥等平台能力建设为主,卫星遥感、长航中继等高新能力以国家建设为主,国家、市区、基层的能力集约在统一的平台上。感、知、行内涵拓展与标准提升对我市的应急产业规划、甚至对城市韧性发展都可能产生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