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农村基层宗教工作治理是新时代党建工作、宗教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宗教工作主要集中在基层,宗教问题特别是宗教领域的矛盾纠纷问题也主要出现在基层,基层宗教工作量大面广、任务繁重,是宗教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必须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农村宗教治理工作新思路新办法,全面实施宗教工作网格化管理全覆盖,着力构建“主体在县、延伸到乡、落实到村、规范到点、包保到人”的宗教工作大格局。
一、党建引领农村宗教治理基本情况
为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近年来,县坚持把抓党建促宗教治理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拿出一系列举措,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提高宗教自我管理水平,抓党建促农村宗教治理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一是目标责任融合,党建引领宗教治理见实效。近年来,县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为目标,把宗教统战工作纳入基层党建工作的总体目标,成立抓党建促宗教治理工作专班,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任组长,定期听取抓党建促宗教治理工作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风险,制定具体工作措施。压紧压实乡镇党委书记、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抓党建促宗教治理第一责任人责任,定期按照《乡村干部宗教工作责任清单》《乡村干部宗教工作负面清单》督促指导各乡镇、村(社区)宗教治理工作情况,强化“四查四看两报告”制度落实,即认真做好查场点、查活动、查安全、查邪教四查,做到看证件、看制度、看宗教标识、看人员四看,坚决做到日常工作周报告和异常或突发情况立即报制度,并建立工作台账,切实做到情况清、底数明。各乡镇、村(社区)持续完善信息库,全面摸排登记,完善辖区宗教场所、教职人员、信教群众信息库,镇村两级定期对宗教场所进行巡查,对信息库数据实行动态更新。坚持把抓党建促宗教治理工作作为乡镇党委书记、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每年进行1次述职评议。强化镇、村两级宗教工作责任制,明确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为村级宗教协理员,构建上下联动、相互配合、协调有力的宗教事务管理格局。
二是组织建设融合,构建抓党建促宗教治理新阵地。始终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常态化开展“四进”和“五好”宗教活动场所建设活动,组织宗教界人士开展“喜迎中共二十大、同心共筑中国梦”等主题宣讲活动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及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增强广大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的国家意识、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在宣传教育中,把党史、民族文化、民族团结相关政策结合起来,作为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的学习内容,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和法律法规及民族宗教基本知识,不定期向少数民族同胞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民族宗教方针政策,使教职人员自觉做到爱国爱教,知法守法,维护和谐稳定,让党的声音走进各族群众家门。截至目前,各宗教场所累计培训21场次1000余人,有力提升宗教工作管理水平。
---此处隐藏3222字,下载后查看---
三是对宗教活动的监督引导还缺乏具体措施。县目前的宗教场所教职人员队伍长期处于自发成长状态,普遍存在人员偏少、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弱点,施教能力十分有限。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进场所、宗教中国化等总书记新时代宗教思想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由于有些地方宗教非正常发展,小庵小庙越建越多,越做越豪华导致宗教活动混乱,从而产生了对教育行政和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基层宗教活动日常监管不到位,宗教领域的一些违规违法问题尚未得到彻底治理。比如佛道教方面,存在乱建寺观庙宇,个别场所甚至未经审批先斩后奏、擅自改扩建等情况,还有个别佛道教场所私自接纳和尚尼姑。部分乡镇基督教私设聚会点依然存在,非法宗教活动依旧开展。个别宗教活动场所存在未成年人进入,并向未成年人传教的现象。个别党员干部参与宗教活动、或明或暗支持宗教势力发展。非法宗教活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基层党组织和宗教工作人员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很容易出现非法宗教活动失管失控状态。以上问题制约了县的宗教管理能力,其主要原因是各级领导对宗教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各项资源投入偏少,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
三、党建引领农村宗教治理对策措施
一是“党建”+“统建”,持续发挥统战阵地牵头抓总作用。党委必须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红色堡垒建设,切实履行党管宗教工作的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抓党建促基层宗教治理工作专班,由统战、组织、宣传、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共同参与、分工负责、齐心协力抓好宗教工作责任落实。牢牢把握宗教工作主动权,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对宗教工作的规划、引领、指导、督查。依托县去年已构建“村党组织—包联干部—网格长—网格员—联系户”乡村网格化治理体系,将全县已划分的5683个网格、15570名网格员纳入宗教管理体系,以党建引领农村宗教治理,有效激活农村宗教治理“神经末梢”。
二是“引导”+“规范”,着力优化民族宗教管理长效机制。完善规章制度,让工作有规可依。持续完善宗教活动场所各项规章制度,将制度学习列入宗教活动的重要日程,切实做到制度上墙、制度入心。建立宗教场所资料台账,对授课计划、授课记录、信教群众基本信息做到及时更新、及时变更。将宗教场所全部安装视频探头,并纳入“雪亮工程”,确保宗教场所安全。规范人员备案,让工作有迹可循。严格执行传教员持证上岗制度,规范授课内容,把好“讲台关”,对没有传教资格的或从事违法活动的人员,积极果断采取措施,坚决杜绝非讲道员传道上课。加强教职人员培训,及时了解教职人员基本情况、外出学习单位、行程计划等,了解其学习的详细过程,确保学习过程可控,学习内容合法,学习形式合规。规范财务管理,让工作清晰透明。对宗教活动场所全部实行财务公开制度,每月公示善款收支情况,做到财务收支公开、透明,坚决杜绝善款被非法利用,切实维护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是“党员”+“群众”,加快打造基层治理党群服务队伍。督促镇、村两级书记履行宗教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严格落实“四带四必”“四查看一报告”,严抓统战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并将村党组织对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情况纳入基层党组织“评星定级”考核。依托现有村民小组,以50户左右村民为单位划分网格,每个网格以10户左右村民细分网格单元,宗教事务全部纳入网格管理,实现农村宗教治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利用网格铜锣会、屋场会、田间地头会,因地制宜开设村民课堂,组织村党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和负责宗教工作的乡村干部、网格员开展宗教治理能力培训,通过现场答疑、案例教学、政策解读等方式开展专题培训。坚持以网格为基础单位,建立日常巡查、信息收集、问题发现、应急响应、协调处置等5项工作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四进”“五好”宗教活动场所建设,提高农村宗教工作精细化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