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文旅融合发展大格局已经成为时代发展趋势,开年爆款电视剧《狂飙》取景地江门和《去有风的地方》取景地大理火了;从太原古县城到襄阳古城墙上的“岳”字砖,从江门的历史文化街区到地方特产新会陈皮,从大理沙溪古镇到云南美食鲜花饼等,多部影视爆款内容带动线下文旅市场热潮的现象级效应,彰显出影视和文旅的深度融合趋势在不断加强。为进一步了解我县“影视+旅游”融合发展情况,我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统计分析等方式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影视+旅游”融合发展基本状况
(一)与风景民俗相关。
1.央视《远方的家》栏目组两次到平和拍摄,先后拍摄了三平寺、灵通山、大芹山、福塘太极村、天湖堂、琯溪蜜柚、林语堂故居、国强走水尪等风景名胜和民俗文化,向全球观众生动展现平和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具魅力的风土民情。
2、《中国影像志》摄制组依托平和县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题材,在我县拍摄了地名记、红色记、建筑记、古窑记、文化记、当代记等六个主题内容。其中,“地名记”突出了王阳明在平和的元素,“文化记”突出了林语堂和周碧初,“当代记”则重点拍摄琯溪蜜柚产业,梳理了平和历史文化脉络,展示了平和的发展现状与地方精神。
---此处隐藏5277字,下载后查看---
(一)深入挖掘可持续性的文化资源。影视跟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发展影视旅游,就要对文化深入挖掘,由此去保证旅游场景推陈出新,让游客、影视团队能有足够的发现与体验。从“影视”方面看,需要将影视作品品牌化,系列化,场景化,对优秀的作品进行多层次、连续性的创作,营造完整的故事场景和丰满的故事内容。从“文旅”方面,不要只局限在与影视相关的旅游业发展,而要把整个影视产业的各个环节与旅游消费的各个环节再做更加紧密的融合,尤其是在产品设计、项目设计方面,强化游客体验设计。借助影视剧中的情节和名场面,开发体验产品,增强互动性体验。要把影视的短暂拉动效应,变成旅游经典目的地的“长尾效应”,需要更好、更新的产品服务来满足用户消费旅游习惯的变化。
(二)积极搭建影视旅游发展平台。一是要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围绕平和红色文化、茶文化、土楼文化等,梳理不同文化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网络剧、网络电影、微短剧等项目。二是要搭建拍摄服务平台。成立影视文化服务基地,只要有人上门来对接,都可以提供相应的便利。服务永远是第一位的,影视文化服务基地为影视剧组提供企业注册、行政审批、项目备案、拍摄协调等一条龙服务,帮助剧组与政府各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办理相关手续及备案。在拍摄制作服务方面,帮助协调剧组解决有关设备租赁、后期制作等难题,联合旅行社、交运公司、租车平台、酒店,为剧组联系提供交通租车和食宿等服务。
(三)创新影视旅游宣传方式。一是要注重影视旅游形象的推广传播,利用AAA、抖音、直播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全方位宣传,提高营销精准度。在网络时代的旅游宣传要符合受众特征,把握时代的潮流和趋势。未来的“影视+文旅”应逐渐摆脱对地产的依赖,通过故事,品牌,形象等内容层面的运营来实现产业链的延申。对旅游目的地来说,好的影视作品不仅是一条极佳的广告,更是有效的促销手段。经典影视作品有长久不衰的魅力,而旅游目的地就会在电影电视上进行长久的展现,进而就有了长久的吸引力。二是要把握景点精准定位。景点受众的不同,对影视创作的出发点也不同,不能简单的运用“文化故事+特色小镇(主题乐园)”模式。同时,不同的景点定位对于“影视+旅游”融合发展也有不同的作用和导向,因此,开发宣传时的景点定位也是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
(四)加强影视旅游融合发展。一是鼓励制作反映本土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影视作品,通过网络平台、字幕等手段扩大全球观众规模并保障作品的观赏性,并通过融入本土故事、角色、方言、口音增强内容创作的原真性。二是重视本土影视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以提升影视作品的质量并使其发挥促进影视旅游、增进观众对拍摄地文化亲近性的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和设备、生产能力建设投入资金与技术支持,并且鼓励影视作品关注小众题材与被边缘化的群体。
(五)健全人才吸引机制。一是结合“影视+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育计划,提供培训课程、实践机会和资金支持等,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邀请专业人士授课或提供实践指导等形式,帮助新文旅人才快速成长。二是吸引优秀的文旅商业人才加入运营团队,实现专业化运营。出台“影视+旅游”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影视团队关注我县影视旅游拍摄基地,投资“影视+旅游”产业,再结合本地优势,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影视旅游基地,推动“影视+旅游”产业提质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