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工商联干部教育培训情况的报告

更新时间:2024-01 来源:网友投稿

2023年,我们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总书记在全国政协会议民建、工商联界联组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目标,紧扣“两个健康”工作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采取措施着力抓好全体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强化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领域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采取党组理论中心组带机关集体学习等形式,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认真组织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工作的意见》《总书记关于促进“两个健康”和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重要论述摘编》等重要内容。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在网站、AAA开辟专栏,刊发全市工商系统学习心得体会,强化对工商联机关干部和民营经济人士的理论武装、舆论引导、思想教育,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积极开展理论宣讲。认真落实《中国GCD宣传工作条例》,以学习贯彻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组织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广覆盖的学习教育和宣传宣讲,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机关、商会、进企业、进基层。承办1期齐鲁企业家大讲堂,举办6期“新时代民营企业家讲堂”,将讲堂打造成面向民营经济人士进行政策宣讲、经验分享的平台,过万人次通过线上线下参加学习。举办“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全市工商联系统庆祝建党102周年文艺演出,400余人观看演出,进一步提振广大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切实增强民营经济人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是扎实开展教育培训。4月份,会同省工商联赴厦门大学举办理想信念教育培训班,运用课堂教学及实地考察等学习模式,提高培训的时效性,使民营企业及民营经济人士在学习培训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法律意识、树立诚信观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49名企业家参加培训。分批次组织民营经济人士、直属商会会长赴北京、天津、上海、厦门等地对标学习。组织举办非公党建、镇街商会、宣传(舆情)员等专题培训班,共300余人参加培训。团结教育民营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的教育、引领工作,践行“两个健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建立学习型工商联组织、送政策转作风促发展等活动,通过提升服务民营企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增强民营企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引导民营企业探索转型升级、科学创新、集群发展、做大做强的新路径。引导民营企业结合“村企精准扶贫”做好扶贫工作。引导民营企业加强企业思想文化建设。引导非公经济人士积极投身光彩事业,履行社会责任、增强对企业发展的信心。

---此处隐藏2291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坚持政治引领,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将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意见》与理想信念教育深度融合,持续办好“新时代民营企业家讲堂”,每季度至少举办1期。加强年轻一代企业家组织建设,成立市工商联青年工作委员会,探索打造富有工商联青年特色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品牌。深化党员干部、企业家培训工作,分期分批组织机关干部、执常委、青年企业家和商会负责同志外出培训。

二是围绕提质增效,持续巩固组织基础。扎实开展“民情日记”工作,积极走访商会、企业,深化“四大”活动,扎实开展“每周夜校”和“领导干部上讲台”学习活动,提升全体党员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按照“深化提升年”要求,着力推动直属商会改革,规范一批、提升一批,打造更多富有特色的商会组织。针对商会会员相对集中的行业和领域,特别是新兴产业、新兴业态,组建商会或成立工作委员会。组织商会党组织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现场观摩会,抓实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打造2-3家党建示范品牌,落实商会党组织书记抓商会党建述职评议工作。

三是健全防控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廉洁机关。加强机关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建设,梳理查找廉政风险点、制定防控措施,全面落实廉政风险防控责任。制定政商交往行为“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厘清与企业交往界限,构建新型“亲”“清”政商关系。持续开展廉政教育,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X廉脉”教学点、廉政教育培训等,加强警示教育,在网站、推送警示案例,强化警示教育效果。

四是创新服务方法,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与公检法司等部门建立的联系协作机制,组织机关干部与民营经济人士一起参加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探索形成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直通车”活动,通过组织企业家进校园、专家、学生进企业等形式,搭建企业与高校师生交流沟通的桥梁,更好地推进校企合作,促进大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