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销售诈骗”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4-02 来源:网友投稿

近期,县委办、县委政研室有关同志组成调研组对我县农村销售诈骗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对3个乡镇近50名干部群众进行了面对面访谈,累计向6个乡镇发放问卷60份,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农村销售诈骗的现状、原因,并通过与有关镇乡D委、政府及基层工商、食品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公安、司法、村(社区)等基层单位负责人交流探讨,形成了一些防范和打击销售诈骗的对策建议,现汇总报告如下:

一、现状及后果

——影响范围广。所调研的9个镇乡分布于东南西北中五路,无论是大镇还是小镇,每个镇乡的群众都反映本地存在严重的销售诈骗问题。80位被调查者中有28.8%的受调查者表示本人遭遇过销售诈骗,100%的人均说周围有人遭遇过销售诈骗

——施骗花样多。销售商品种类以前多为小家电、首饰、床上用品等,现在常见的是药品、保健品。诈骗方式主要有尝甜头”“带个托儿两种形式。尝甜头就是一开始免费发礼品、免费赠送产品或服务,时机成熟后高价推销出伪劣产品或高于市场价若干的产品;带个托儿就是事先找人给以好处,让其假装消费助人气,诱人上当。无论哪种形式,均是卖了产品就一跑了之,无论是工商备案的还是给群众的名片”“售后卡”“宣传单,全是虚假信息,事后根本无法追偿。

面对花样繁多的销售诈骗,很多群众根本无力招架,为此蒙受了较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失。超过50%的受害群众表示为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家庭矛盾。如,下新乡一位群众表示,一台净水器就可以骗取2600余元,而周边有人更是被高电位治疗仪骗取了近万元,由此造成的家庭矛盾普遍多。更为严重的是,销售诈骗有的以合法的证件作掩盖,有的堂而皇之在同一地点推销多日甚至一月以上,可谓明目张胆。群众受骗后,相关职能部门往往因不符合立案标准”“办案成本高等原因无法管管不了,让群众维权无门,导致严重的后果是,不少受害群众心里误认为骗子行骗是政府同意了的。一个家庭被骗几十、几百可能事小,但相关组织在群众受害时表现出的无力保护”“无法维权等种种情况,对D和政府公信力的损害无疑是特别巨大的。基层组织面临的尴尬境地是:事前教育引导无硬招,群众死心踏地信骗子;事后处置维权弱爆了,群众万般无奈认倒霉。如此下去,群众何以信任自己的保护神

二、原因分析

---此处隐藏4940字,下载后查看---

四是群众维权意识缺乏,宣传教育没跟上。走访中,当群众问及被骗后怎么办,大多数群众表示选择沉默。其中少部分群众是因为自己好面子,不愿意给别人提被骗的事情,或者是金额较少,想过了就算了。而大部分群众则说想解决也没办法,不知道能找谁帮忙解决,没有渠道给他们解决,就算找到政府,这个钱也回不来。基层政府及有关部门和村、社区普遍对销售诈骗的严重危害认识不足,对防控和消除该违法现象长期重视不够,在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警示宣传教育、帮助群众增强防范意识、维权意识上严重缺乏投入,导致销售诈骗长期存在、甚至愈演愈烈。

三、防控对策建议

一是开展普法教育大宣传。县、镇、村(社区)层层加强对防骗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其纳入践行群众路线”“两学一做的重要内容,通过会议、电视、广播、新媒体以及走村串户大力宣传,引导群众进一步增强正常消费、识骗防骗的能力,掀起助民维权的热潮。司法部门可统一制作播放防骗宣传片,或印发典型案例简易宣传读本;文化部门可组织编导相关主题文艺表演,纳入送文化下乡的重要内容,寓教于乐;镇乡政府、村(社区)可大力开展身边典型以案说法,增强说服力。

二是构建D政群防大网络。在不违背法律政策的前提下,探索研究建立灵活有效、多方联动的农村流动销售信息服务(备案审查、跟踪观察)机制,防范虚假信息备案,解决出事后找不到人的问题;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利用网络员、监督员等力量,全过程跟踪监督,发现问题迅速举报处置。建立全县防销售诈骗信息平台,及时收集、通报销售诈骗个体、群体活动动态,一旦发生诈骗事实,及时将销售人员或公司、销售形式、产品、车牌等内容通报全县,有效防止行骗者流动作案。

三是实施集中整治大行动。在销售诈骗高发的秋冬季节,适时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一次联合执法整治行动,多形式鼓励群众提供举报线索,下大力气打击一批违法犯罪者,并集中开展典型警示教育,形成强大震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