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党课:“第二个结合”的内涵、价值和意义

更新时间:2024-03 来源:网友投稿

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他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在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上,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那么,“第二个结合”的内涵、价值、意义是什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这些都是学术界正在研讨的重大话题。

一、“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和系统阐述是重要的创新(一)“传统”释义

谈到文化的传承发展,首先要理解“传统”这一概念。什么是传统?学术界认为,传统是人们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对于“传统”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物质传统,如历史建筑、纪念碑、历史景观、雕塑、绘画、书籍等;二是精神传统,包括人类以往创造的制度、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无形的精神产品,比如儒家思想传统、文人画传统等。在精神传统中,有一个概念叫实质性传统。实质性传统是指崇尚过往的成就智慧和制度,并主张把过去继承下来的行为方式视为楷模和指南的倾向,比如对宗教和家庭的感情、对祖先和权威的敬重、对家乡的怀恋之情等。以上是对“传统”这一关键词的介绍。

(二)在中国共产D的历史中,中国共产D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深刻变化

---此处隐藏7440字,下载后查看---

从学者的角度来看,有几个问题是在研究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加以思考的。

第一,既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共同点,也要讲清楚不同点。要加强学理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话,找到结合点、互补点,这是学术界要完成的重大课题。比如,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孔子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中国共产D人提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些就是共同点。同时,也应该讲清楚他们之间的不同点,比如所处的时代不同。

第二,要科学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来看,迫切需要科学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以儒家文化为例,儒家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那么儒家文化如何服务于当代社会?比如,强调“修己”,学习“做人”,注重人的内在自觉性和自我人生境界的提升,强调个人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注重理想人格的自我锻炼,这样的儒家文化能够为当代社会提供积极的文化因素,是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最有生命力的地方。

孔子说,“仁者,人也”,仁作为一种品德,是人的本质。孟子说,“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说的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若无这四端,便不配称其为人。这些都是一个人的人格道德,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做人的道理。这些在当代社会依然非常有价值。

第三,要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此,着重强调了三点: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秉持开放包容方面,指出:“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然,怎样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这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