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

更新时间:2024-04 来源:网友投稿

---此处隐藏0字,下载后查看---

在黑龙江考察期间,总书记强调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性。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尤其是通过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们要准确把握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在逻辑,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此机会下,围绕中心组研讨交流主题,我愿意谈几点体会。

一、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是在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互动互促中形成的,代表着生产力水平的跃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代表着产业体系的现代化程度更高,是构筑起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的关键。科技创新是推动工业化、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几次工业革命都是由科技创新引起的,推动了产业形态的颠覆式变革,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并带来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引领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以电力技术、内燃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促进了电力、化工、石油、汽车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下半叶,伴随着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出现与广泛应用,引领人类步入信息时代,催生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幅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如今,我们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依然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是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在互动互促中形成的。生产要素包括实体性要素和渗透性要素。实体性要素涵盖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而渗透性要素则包括科学技术、数据、信息、人才、管理、文化等。随着时代的变迁,渗透性要素不断呈现新特征、新形态,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些生产要素的聚集、交汇、互动,往往会产生新技术、新工艺、新生产方式,催生出一批新兴产业。从新质生产力生成逻辑看,新要素的创新活动创造出新技术、新工艺,而新技术、新工艺则推动形成了新产业。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紧密结合,使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生产率大幅提高,引领着产业发展方向。最后,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各国争相抢占战略制高点。国家竞争、区域竞争本质上是新质生产力规模与水平的竞争,这也是世界各国争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产业先机的原因。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对于国家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

二、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为探索差异化的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之路,我们应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产业发展趋势、科技创新特点和区域特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通过畅通新要素的聚集、新技术的创造以及新产业的形成,增强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我们要重点解决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小试中试孵化和商业化产业集群链条中的断链问题,以推动科技创新催生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和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同时,我们要优化配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通过财政科技投入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全链条全方位的提升。畅通科技创新到全面创新的链条,放大科技创新的效应,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重大科技创新不仅创造新技术,还带来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变革,共同激发和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涌现和发展壮大,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我们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仅要创造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还要积极推进管理、模式、业态、体制和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实现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为此,我们需要畅通战略研究、政策支持和强化落实的政策推进链,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作用的合力。创新活动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支持。我们应着力打造研究制定落实评估优化一体化的政策推进链,解决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难点和阻碍。同时,我们要强化相关部门和省市县的协同联动,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审批环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政策的知晓度和精准度,采取有力有效的举措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破解发展瓶颈,我们要畅通与国内外创新合作的开放链。推进高水平、多领域的创新合作是弥补我省创新资源,尤其是高端创新资源不足的必然选择。我们还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以需求为导向,打造公平高效、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新要素、新技术和新产业的涌入。此外,我们要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拓展,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形成互联互通的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促进人才、技术和资金等创新要素向河北流动。在关键领域,我们要以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引进一批国内外的高端创新资源。

三、深入运用新质生产力。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在实践中,我们要站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高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与突出特征,正确处理以下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实体性要素与渗透性要素的关系。劳动者、劳动资料等实体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而技术、人才、信息、数据等渗透性要素则在产业发展的具体环节和领域发挥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推动实体性要素与渗透性要素深度融合,产生更大的组合效应,提升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处理好包容性与规范性的关系。科技创新和新产业的发展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不确定性等特点,既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包容与支持。对于一些在认识和前景不明的新技术、新产业,我们应按照鼓励创新和发展的原则,实行包容审慎监管,针对其性质和特点分类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监管规则和标准,既留足发展空间,又推动其规范发展和健康发展,确保质量和安全。三是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从新质生产力的生成路径来看,通过技术创新并推进产业化、形成新产业是一般规律。同时,传统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也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化工、钢铁、煤炭等产业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产业形态,在化工新材料、钢铁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实现突破。因此,我们要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加大以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壮大新质生产力的规模。四是处理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从创新路径来看,一般是由科技创新再到产业创新。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逻辑也在发生变化。例如,苹果等公司改变了单向模式,产品的技术升级与完善过程是在与消费者互动中完成的,既推动产品实现了技术与工艺的升级,也促进了产业生态的形成。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多模式、多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言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