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保护主题的理论学习中心组交流发言提纲

更新时间:2024-06 来源:网友投稿

(一)国外经过200多年探索,绿色城市理念在众多城市发展理念中脱颖而出,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同。

18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导致城市拥挤,英国活动学家霍华德便提出了田园城市理念,用以缓解城市的过度膨胀。20世纪40年代,“二战”后西方城市重新进入扩张与繁荣期,为有效应对城市无序蔓延、郊区城市化等问题,紧凑城市理念应运而生。20世纪60-70年代,二次工业革命快速发展,导致城市生活与自然生态发生严重矛盾,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益严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生态城市理念,用以改变简单粗暴的工业文明,使城市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2007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成为全球性问题,为控制碳排放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理念逐渐进入国际组织、学术界和各级政府的视野。2008年,在UNEP(联合国环境署)、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倡导下,绿色城市理念受到众多研究机构与学者的高度关注,对城市经济转型,实现永续健康繁荣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我国对绿色城市理念认识起步晚、发展快,经过30余年努力探索,为世界呈现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执政理念;党的十九大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作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之一。从第九个五年计划开始,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十五计划”提到了“绿色食品、城市绿化”等关键词;“十一五规划”提到了“绿色建筑、绿色工业”关键词;“十二五规划”以独立篇章对“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了具体要求;“十三五规划”中,将“绿色”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此处隐藏2435字,下载后查看---

(二)坚持生态优先。持续打好“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紧盯*县*综合治理、*公园、绿地系统、海绵城市、团结水利枢纽等项目建设,巩固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空气扬尘治理、土地综合整治、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工作成果,为绿美城市建设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三)坚持产业第一。紧扣高质量绿色发展主题,围绕清洁能源、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加快光伏发电、智能终端和电子产业园、纺织服装等重大项目建设。依托文旅康养、冬训赛事等,加快探索“旅游+”新模式。以风平食品工业园为核心,*和*镇两大产业集聚区为两翼,*优质茶咖高效生产示范片区为基底,做强农业主导产业,为绿美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工业支撑。

(四)做好城区“见缝插绿”文章。以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为主题,与基层党建和社会网格化治理结合,构建“共建共管共享”的基层绿美新格局。一是对城中村和老旧小区闲置空地、黄土裸露地进行全面排查梳理,采取政府引导支持、居民主导实施的方式,科学规划设计居民区增绿方案,发动群众主动参与绿美小区、绿美村寨建设,构建群众宜居的居住环境。二是对城市道路沿线、背街小巷、城郊接合部进行全面排查梳理,整合主城区零散土地、废弃地及卫生死角土地资源,引入市场主体发展微型“花鸟”市场经济的同时,对背街小巷、城郊接合部实施“一巷一景”改造提升,实现墙体开窗透绿、居民开门见绿,院内院外环境融合贯通。三是实施绿美楼宇示范工程,选取城区主干道公共建筑、写字楼、宾馆酒店等楼宇,以鲜花绿植挂设为主,辅助仿生花卉,想方设法对建筑物外墙、阳台、露台、连廊、空调挂机护栏等部位实施绿化。

(五)做好河道“拆违增绿”文章。以小桥流水、水乡人家为主题,充分发挥城区水系资源优势,对河道岸线、河床进行修复,重构河道生态景观。一是依托河道综合治理,聚焦城区*条河道,全面开展沿河违章建筑拆除、截污清淤等工程,做到河流全线“重见天日”。二是对恢复后的河道进行景观提升,建设两岸景观带,重点打造“小桥旧景”及沿河“口袋公园”。三是提升沿岸业态,布局完善沿河市场经营所,引入市场化机制,为商户提供营商平台,通过商户管理来降低政府管护成本,打造水流潺潺、暮色华灯、夜摊繁荣的沿河经济带。

(六)做好交通“沿路生花”文章。坚持色彩丰富、花期多变的风格,充分发挥*县州府交通枢纽优势,积极打造地域特点显著的景观带。一是打造俯瞰景观面。以航空、高架桥俯视效果为导向,采取“借景”和“造景”,对城区公园、居民小区、村寨公共活动场地进行增绿补绿,形成景观联动布局态势。二是打造沿线景观带,重点围绕进出*县国省道沿线、环城路,采取乔木、灌木、草花等种类合理搭配的方式,发动干部职工、周边企业群众、园林绿化部门开展植树造绿行动,营造舒适放松的优美生态景观。三是打造场站景观节点,重点围绕机场、南北客运站、高速服务区,融入艺术、人文、地理等内涵,布局场站室内、室外景观节点,与出城道路、出市道路绿化景观有机衔接,营造系统立体的绿美出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