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跟踪审计的瓶颈和对策

更新时间:2024-06 来源:网友投稿

在审计实践中,政策执行审计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一是独立型的政策执行审计。二是结合型政策执行审计,包括:与预算执行审计的结合,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等;与专项资金审计的结合、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结合、与专项审计调查的结合等。

相较于经济责任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等常规性审计,政策执行审计相对比较复杂,其项目涉及多个部门,综合多个方面。在审计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困难:

(一)缺乏政策预期指标,审计结论认同度低。

政策制定时一般都有较为明确的目标任务,但这些目标大多都比较笼统,缺乏具体的定性或定量指标,审计无法用权威的、普遍公认标准来衡量政策执行预期。如对公共资金存放管理的政策执行情况审计时,除资金的开设账户的个数、优惠利率的上浮比例、存放银行的选择等内容有一些硬性评价指标,可以通过量化衡量外,在对定活期存放比例、每日现金流量等内容进行评价时,却无法找到明确的标准,来界定如何既满足资金的安全性又保证存放效益的最大化。再如对药品零差率政策执行情况审计中,审计人员通过分析各家医院的各项指标和数据,发现虽然政府补贴了大量资金实行了药品零差率,但对患者而言,药占比和人均就医费用下降不明显,未能体现政策执行初衷。被审单位认可审计人员的整个分析过程及数据,但却否认审计结论,认为医药价格改革是一个大的体系,这两项指标没有下降,还有很多其他原因,不能直接把“看病贵”未能得到解决这一结果和这项政策执行效果直接划等号。

(二)审计介入时间节点难以把握。

---此处隐藏2308字,下载后查看---

审计程序表在组织大型项目中有较好的应用。通过列举明确的审计事项,对应的审计流程、使用的审计方法,可能产生的审计问题描述以及所应用的法规,审计人员只需根据审计事项选择相应的审计程序表,根据程序表上的内容和方法逐一执行即可,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但这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建立在对所审计政策十分了解,长期从事该项审计任务的基础上。

整合审计资源,提升人员专业素质

要在短时间内提升整个队伍的专业素质,除了通过审计人员的个人学习,也可通过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做现场指导,能大大提升审计成效。此外,也可充分利用被审计单位的力量。例如在社保审计中,由于审计人员对很多医疗专业知识不了解,到医院进行延伸审计时,审计人员和社保中心的内部稽核人员组成联合审计组,审计人员提出疑点和思路,由医保稽核人员针对医疗方面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审查,使审计结果更有说服力。

转换视角,提高审计站位政策执行审计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分析问题产生的背景、剖析深层次的原因,以及后续的影响,促进政策的贯彻落实。在审计过程中,转换视角关注政策制定层面的问题,将发现的问题放到政策这个环境中去看待,深入剖析,分析问题成因是否和政策自身缺陷相关,这样审计报告所反映的问题站位才会更高,提出的审计建议才更具综合性、宏观性。

在开展政策执行审计时,要综合分析政策决策的合法性、科学性、协调性,在开展审计工作时考虑决策过程的民主化、开放性。通过科学选择政策,编制政策措施清单,建设程序化审计流程,高效率使用审计方法,整合资源,提升审计人员素质,拔高思想站位,才能更好的完成政策执行审计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