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和思考(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4-07 来源:网友投稿

x镇位于x县城以西33公里,全镇幅员面积77.01平方公里,总人口6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3.06平方公里,场镇常住人口2.16万人,城镇化率40%。近年来,承担了省百镇建设行动重点镇、市小城镇建设示范试点、县重点镇建设、县扩权强镇等改革试点,荣获全国重点镇”“x最美古镇”“省历史文化名镇”“省环境优美示范镇等荣誉。

走x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大背景下,镇党委班子,紧密结合实际,镇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县域副中心和幸福美丽x的总目标,活力新城、韵味古镇、秀美乡村、幸福家园的总体定位和高点定位、改革创新、项目支撑、投入拉动、产业富民的发展战略,镇从此开启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篇章。

镇承担了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任务(全国90个、全省5个镇),通过3年的试点期创新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镇村环卫一体化、投融资体制等,将镇发展成为以城带乡、乡村联动、一体发展的重要载体,增强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打通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统筹推进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镇规模持续扩张,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城镇品位不断提升,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0.27平方公里、新增常住人口2000余人。根据镇实际,我们着重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一、探索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探索背景:当前镇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地区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差还比较远。

---此处隐藏3754字,下载后查看---

探索背景:通过调研发现,镇农村普遍存在生活垃圾产生量大、成份复杂、再利用率不高,生活垃圾收集和运输也无法满足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处理的主要方式主要是采取单纯填埋、临时堆放焚烧、随意倾倒三种。为了美化农村群众的生活环境,提升垃圾再利用率,镇选取建林办事处试点探索镇村环卫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具体方法:通过健全四级运转模式,真正达到垃圾减量化、资源利用化、处理生态化的目的。第一级以农户为主体源头分类。以农户为主体,开展源头分类。第二级以社为主体由社致户,每社安排垃圾收集员一名。第三级以村为主体以村纳社,每村安排垃圾转运员一名。第四级以总支为主体集中承载,扶持设立数个x再生资源回收分中心并择地建设有毒有害垃圾转运站。至此,从农户源头分类开始,有机垃圾及其他垃圾已由农户自行消化处理,再生资源进入了再生资源市场进行市场化流通,有毒有害垃圾由镇上统一组织转运车辆运至专业处理公司进行处理。

五、探索产业发展体制机制

探索背景:镇产业带动作用不强,非农就业结构不合理,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目标和方向,表现为产业单一,人气不旺,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低,第一产业发展比重大,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没有发挥应有的聚集效应。然而镇是x历史文化名城x县的西路重镇,拥有多个文物保护单位,如吴氏宗祠、建林驿站、峨落山寨、古城门及城墙、盘龙寺观音殿、四大会馆、观音庙。文商旅农林融合发展是镇的主攻方向,目的就是让镇的旅游资源变为真金白银。

具体方法:引导x从传统农业镇向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镇转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扩大聚集效应。以x古镇为载体,促进文商旅农林融合发展。一是发展规模农业。根据x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结合县委3+2产业布局,支持镇内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集中连片发展清香藤椒、道地药材、优质稻米三个一万亩产业,提升农业产业的经济带动能力。二是开发建设x古镇。按照旅游规划方案,采取设计带招商方式,政府配套建设古镇及周边协调区基础设施、风貌打造(比如:河堤建设、观音寺街改造),整体或分割引进旅游公司开发古镇,让旅游资源变为旅游产业。三是打造古镇周边产业。编制完成了镇《一镇五村旅游规划》,依托凯江悠美环境,沿江规划建设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康养农业产业带,依托x人气旺、商气旺等优势,布局餐饮娱乐等新型业态,打造特色街区。健全返乡创业扶持体系,采取政府补助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让古镇周边区域有看点、有亮点,形成吃住游玩一条龙旅游服务,整体延伸x旅游产业链。出处:【公众号:老$船(长*君】,最新最全党建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