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力度大、举措实,将进一步统筹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推动绿水青山的自然财富、生态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推动《决定》提出的改革措施在我省落实落地,必将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迈上新台阶,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和全方位转型。
一、坚持纵深推进,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
新时代以来,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整体推进、积厚成势,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全省建设迈出重大步伐。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逐步完善。我省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全省迈出坚实步伐。下一步,我们仍需加力,要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
(一)推进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推动市级分区管控成果更新,进一步完善细化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要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应用,推动实现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助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减污降碳、园区管理等协调联动机制,深化细化环境分区管控在水、大气、土壤、噪声、地下水等环境管理中的应用,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要以我省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对所有国土空间分区分类实施管制:在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建设,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制方式;在城镇开发边界外的建设,按照主导用途分区,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和“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的管制方式,深化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
(二)推进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是加快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的首要工作,是推动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空间跨度大、覆盖范围广、矛盾积累多,涉及多个重大改革事项,关乎所有者权益维护、国有资产管理、自然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先易后难、试点先行、步稳蹄疾的工作原则,率先突破一批、集中完成一批、重点攻坚一批,为全面推进省级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奠定基础。要认真总结忻州、晋城、运城3个试点市对矿产和森林两类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经验,先行建立全民所有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水等6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
---此处隐藏5103字,下载后查看---
(一)引导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下一步,要继续把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速构建绿色多元的能源供给体系,合理控制煤炭总量,大力推动智能绿色安全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煤矿智能化改造,有序推进煤炭消耗减量替代。着力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替代,加快煤成气增储上产和推广使用,大力推进氢能、甲醇、地热能、生物质能发展。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消费模式,全力构建清洁、高效、低碳、安全、可持续的现代煤炭清洁利用体系。
(二)引导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建立绿色低碳政府采购需求标准管理机制,加快完善建筑和建材、数据中心、包装等政府采购绿色低碳需求标准,研究制定相对成熟、应用广泛的采购品目的绿色低碳采购需求标准,发挥采购需求的统领作用,对纳入强制采购绿色低碳范围内的产品和服务,完全、准确、全面地落实强制采购政策。结合产业发展状况、绿色技术水平和采购需求等情况,创新采购方式,拓展优先采购范围。
(三)引导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严格落实“四水四定”,推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启动水权确权,推进我省桑干河流域地表水分水,开展桑干河流域水权水市场试点改革。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实行分类水价。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构建“从源头到龙头”的建设管理体系。完善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机制,加强全省城镇再生水利用。推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标准化。创新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坚决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四)引导建成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完善省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机制,建立日常调度、联席会议、部门会商、信息共享等协调联络机制,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明确分工、压实责任,推动形成工作合力。推动试点示范,综合考虑我省气候类型、地域特征、城市定位、工作基础等因素,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探索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相关试点示范,总结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深化太原、长治两市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发挥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资金流向适应气候变化重点领域和项目。构建适应投融资保障体系,建立气候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强化气候适应数据统计和信息披露。鼓励更多城市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
(五)引导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统筹发展和减排,以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重要依托,落实我省碳达峰碳中和“1+X”政策体系,有序实施碳达峰全省行动。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建设,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挂牌运行我省绿色交易中心,通过市场化机制降低社会减排成本,深入推动减污降碳协调增效。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启动我省产品碳足迹管理相关研究工作,启动数据收集和核算体系建设,推动相关法规和政策制定,充分发挥碳足迹管理对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加快推进实施规上企业碳账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