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培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面对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一轮社会变革,数据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数字经济已成为发展的强力引擎,科学研究范式、学科发展模式和智能技术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应着力探索面向未来的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聚焦战略定位,把握正确办学方向。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的立校之本就是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各种思想思潮交融交锋,高校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要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政策制度、组织方式、育人模式和文化生态带来的深刻重构,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学校各项事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不断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不断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之中,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此处隐藏278字,下载后查看---
关注内涵建设,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建设发展的核心关键,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是高等教育适应未来技术变革、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的客观需要。当前,面对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变化,探索需求导向下的知识体系重组和学科交叉实践下的学科体系重构,才能让知识交叉回归科学整体、人才供给满足发展需求,才能更好培养具有复合知识运用能力、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人机协作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将跨学科跨专业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建好与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群。同时,积极推进数字化学科与传统式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打造以“信息科技+X”为代表的战略急需交叉学科专业,不断厚积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与底气。
不断深化产教融合,释放开放办学效能。智能时代的到来,要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思维,持续做好高校建设的分类引导,在开放融通中实现优势错位匹配和整体协调发展。要整合转换一流企业的生产资源,让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在真实产业环境的大平台中锤炼真本领,在面向国际竞争的真场景中解决真问题,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育人成效,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构建精准对接行业产业各环节、服务电子信息领域多层次、覆盖工科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格局,形成“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坚持将产业实践要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高质量开展校企硕博联合培养,推动校企课程共建、团队共商、项目共谋、导师共聘和人才共育,“企业出题、校企共答”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举措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坚持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作为育人“选题”,依托学校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前沿数字领域高层次人才。
完善学生评价机制,深入推进评价改革。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心怀“国之大者”,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因此,新形势下要引导人才培养与师资建设向着服务国家战略大局的实绩贡献转变,将人才培养质量高不高和科技创新成果实不实作为检验标准。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作为牵引学校事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方面,持续完善学生评价机制,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推进“五育并举”,构建以动态监测代替静态监测,学期间表现评价与用人单位延伸评价相结合的过程性综合性评价机制,打造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更好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深入开展教师队伍分类评价改革,推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引导激励各类人才在不同领域各美其美、各展所长,教师队伍教学本领水平、学术科研贡献和战略服务能力得到持续提升,为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提供坚实保障。
加强技术攻关,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高校作为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的重要力量,要深刻把握教育数字化在教育改革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技术攻关和应用开发,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师教学方法改革和教育治理能力提升;推动原有散乱的教育数据向集合“采集—处理—共享—使用—保护”为一体的数据驱动治理转变,有效实现智能技术与高等教育的双向赋能。持续加强“人工智能+X”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贯通人工智能理论、技术、应用等的纵向复合型人才,以及掌握人工智能与经济管理、人文法律等的横向复合型人才。坚持“需求牵引,数字赋能”,推动建设包括5G全息远程互动型、VR互动型、示范教学型等融物理空间、资源空间和社交空间于一体的智慧教室百余间,促进学习资源便捷获取,推动课堂交互更好开展。持续打造以5G通信网络为依托的教学云平台、科研云平台、科创实训平台、校园安防平台、教育评价平台等,覆盖“教—学—管—考—评—研—训”的数字化教育场景持续完善,有效带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机制和校园管理等育人要素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生态全面构建,推动信息技术向人才培养全过程加速渗透。
(作者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