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树立激流勇进的追求,拿出激情奋斗的士气,着力打造具有硬核竞争力的再生纤维新材料特色园、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功能性食品特色园、具有较强引领力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力争到“十四五”末,“两园一区”建设展现新气象,纤维新材料、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主导产业贡献度凸显,总产值占比达70%;到2030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实现“千亿产业”目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两园一区”发展能级大幅跃升,在全市努力成为“重要阵地”生力军中发挥支撑作用。
---此处隐藏244字,下载后查看---
用好招商引资抓手,提升项目支撑力。坚持把招商引资摆在突出位置,以源源不断的项目增量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聚焦产业招商。围绕“3+1”主导产业深谋细研,系统梳理产业体系的关联点与落脚点,构建全员参与、专业攻坚、领导推动的招商机制,全力招引一批支撑引领性强的重特大项目,加快突破一批科技型项目、专精特新企业。突出精准招商。围绕世界500强、主板上市和行业龙头企业精准出击,在东三省、长三角、珠三角精心组织3场“走出去”招商推介活动,更大力度拓展信息源、项目源,全力引进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项目。推动多元招商。在更新招商理念、创新招商模式上下功夫,加强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在外能人、行业协会对接合作,持续深化以商引商、基金招商等模式,最大程度提升招商成效和成功率。
激活科技创新引擎,提升发展驱动力。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协同互促。优化创新生态。主动对接省市科技力量和高端资源,推动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大中小企业之间、上下游环节之间高度协同耦合,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创新平台。持续优化科技政策供给、完善科创服务体系、强化创新多元投入,构建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支持企业链接中纺联、**大学、**大学等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校,打造一批以企业为主导的科研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人才。聚焦科创人才、产业工人,完善人才“引育用留”机制,加快实施“555”人才工程,做优住房安居、子女入学、健康医疗、文化娱乐等全方位人才“生态圈”,靠前服务人才项目申报、助力产学研合作。
抢抓转型升级赛道,提升产业竞争力。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把牢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聚焦“3+1”主导产业,全力主攻产业布局空白、产业链主企业、上下游配套项目,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再生纤维和功能性食品产业。主动对接全市“353”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5+X”未来产业体系,聚力发展光伏新能源高端新型辅材等配套产业。推动化工、散乱污差企业整治退出、转型升级,高水准做好化工片区整体规划、基础配套,实现空间重构、产业重塑。加快生态农业实践探索。抓好市级生态农业试验单元建设,统筹推进投入品使用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循环化,推动种养殖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领域发展,加快探索农业碳汇价值实现路径,拓展低碳生产认证产品交易市场,努力打通农业碳汇融资新渠道,全力构建模式业态更优、绿色品牌更响、生态价值更高的生态农业体系。
优化“四型”营商环境,提升服务软实力。坚持践行“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理念,让各类生产要素充分服务于产业发展。优化“生产型”环境。完善与企业随时沟通互动、湖畔亲商会等机制,大力推进低质低效用地用房整治,继续加大500亩以上连片工业用地储备力度,有序实施9条园区道路、苏淮变电站、热电联产等工程。优化“生活型”环境。优化整合主城区和开发区功能配套,加快打造人才公寓、邻里中心。落实“四免四减”政策,加力提升优惠政策、绿色通道的服务感知度。优化“人文型”环境。完善企业服务办理及时评价、随机抽查回访、问题收集等机制,大力宣传优秀企业家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进一步造浓尊重企业家、致敬创业者的社会氛围。优化“法治型”环境。常态化落实赴企检查申报、跨部门联合监管的机制,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非现场、大数据监管深度融合,实现监管效能最大化、监管成本最优化、对市场主体干扰最小化。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