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隐藏0字,下载后查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就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出了前瞻性、战略性部署,为我们进一步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推进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市财政系统将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对标对表全会决策部署,驰而不息抓好各项改革举措落实落地,有力促进财政健康平稳可持续运行,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
把握好“三对关系”努力以财政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面对经济运行压力和财政紧平衡形势,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坚定信心、担当作为,识变应变、攻坚克难。深刻认识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准确把握财政工作的政策取向和总体要求,以更加积极有为的状态做好统筹协调和服务保障各项工作。把握好“稳”与“进”的关系。在“稳”的基础上推动“进”,以改革创新上的“进”来实现收支平衡的“稳”。财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转的“压舱石”,做好收支平衡是基础和前提。一是收入上稳住一般预算收入。进一步加强税收统筹衔接,集成运用奖补、贴息、基金等政策工具,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在盘活资产资源基础上,重点研究落实提高国有企业收入贡献。二是支出上稳住“三保一防”。将财政资金优先足额保障基本民生、工资发放、机构运转、在建项目、城市基本维护以及债务化解等必保支出。“进”就是在提升资金管理绩效上更进一步,在服务主线、保障重点上发挥更大效益。发挥推动经济发展“强引擎”作用,坚定财政资金投向重点,做到“三个聚力”:聚力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集聚、未来产业培育;聚力支持产业项目招引、重大项目建设、营商环境优化;聚力支持创新主体和人才培育、科技成果体系化转化、战略科技力量打造、创新文化培育。同时,紧盯国家和省政策导向,提前谋划储备有特色亮点的项目,积极向上争取专项债券、转移支付等各类资金资源,确保重点领域投入强度不降。把握好“立”与“破”的关系。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解决好必要性与可行性的问题。“立”就是建立更加高效安全的专项资金管理模式,资金安排务必做到“三个一律”:没有政策标准的一律不安排、使用范围不明确的一律不安排、与过紧日子要求相悖的一律不安排,真正做到零基预算。同时,完善“政策”和“项目”两张清单,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根据既有支出政策和年度资金需求严格据实拨付。“破”就是重点破除部门传统惯性思维方式和利益格局。打破传统固化的专项资金部门定制、年初切割的资金分配模式。执行前,预算编制强化零基预算管理,最大限度压缩资金安排自由裁量权。执行中,改变部门固化支配模式,进一步强化“以收定支”管理,分类合理把握支出进度。执行后,强化结果运用,将预算安排与人大审查、巡视巡察、审计监督、绩效评价等各类监督结果“强关联”,倒逼预算单位规范资金使用,将有限的财政资源用在刀刃上。把握好“近”与“远”的关系。财政部门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确保当期可承受、远期可持续。“近”是当期全力以赴保年度平衡,防范风险不断累积。统筹资源资产资金,从税收、非税、政府性基金、社保基金、国有资产等方面形成合力,保平衡促发展。同时,建立风险防控和库款应急救助机制,保障全市收支平衡。“远”就是远期保证财政发展可持续,放眼长远、修复平衡。一方面,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完善转移支付体系,强化对重大项目、风险防范的调控能力;另一方面,立足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探索建立预算分类保障模式,科学谋划跨周期收支债总体平衡,逐步从年度平衡的收付实现制转为跨周期统筹的权责发生制保障模式。
聚焦服务高质量发展全力抓好财政改革发展重点任务落实。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既是缓解当前财政收支矛盾、防范化解风险的迫切要求,也是提升财政治理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要深刻把握财税体制改革的内涵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发展大局上来,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推进积极的财政政策落实落地,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效益和政策效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进一步加大开源节流的力度,夯实财力保障基础。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促进市场主体持续“造血”,做大财政收入蛋糕。持续优化开源方式,多向发力聚财生财,同时坚持精打细算,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一是深入推进综合治税。研究实施激励政策调动板块积极性,建立健全土地增值税预缴、清算、补欠全流程管理机制。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推动国有资本收益应收尽收。二是盘活存量资产资源。加大资产盘活力度,通过市场化公开出租或拍卖等方式,加快盘活低效闲置资产,提升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质效。探索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尤其是数据资产赋能增长方式。三是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带头引导各级各部门把过紧日子思想理念意识真正树立起来,进一步压减市级部门预算项目支出,腾挪更多资源用于发展和民生急需;严格“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加强预算执行监控;严格新增资产配置管理,推进共享共用,防止闲置浪费。进一步增强政策实施的精度,促进经济全面回升向好。积极的财政政策重在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一是强化科技产业人才政策精准性。推动资金链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优化资金配置向科技产业创新聚焦,重点支持紫金山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挥财政资金引领带动作用,突出奖补政策与项目投资、人才引育质量、实际贡献挂钩,集中力量加大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和行业领军人才来宁创业支持力度。二是增强产业基金管理有效性。聚焦打造“1+4+N”产业基金集群,统筹做好产业母基金的财政出资安排,加强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引导撬动各级国有和社会资本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完善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推动构建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管理规范的政府投资基金管理机制。三是提升财政金融服务协同性。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多元化支持模式,放大融资规模,增强企业内生动力。鼓励银行加大对“专精特新”、高新技术、绿色低碳等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推广“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分险模式,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融资担保服务,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四是加强政府采购管理约束性。将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向购买服务领域纵深推进,加强采购需求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落实支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中小企业发展等采购政策。进一步把握民生保障的温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全面落实重大民生统筹协调机制要求,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一是切实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基层“三保”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绝对不能出任何问题。要从政治高度全力夯实主体责任,优先足额安排和保障“三保”支出,不得随意挤占。要加强“三保”情况动态监测、分析研判和应对处置,确保不发生风险事件。二是持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就业优先导向,统筹运用援企稳岗补贴、技能提升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个人创业就业;分类分层细化社会救助财政保障政策,引导市场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构建多层次多元化供给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三是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保持政府投资项目合理强度,完善市级建设、区级配套、专项债券支持、土地出让对应建设“四张项目清单”,优先保障国家和省市重点、示范性带动性强的项目,为城市发展蓄力注能。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绿色低碳发展和水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要加强投资控制和预算约束,强化资金来源审核、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对不符合决策程序、超出财政承受能力、没有履行概算调整程序的,一律不安排预算,同时要确保续建资金链,切实防范“半拉子”工程、“面子”工程和“新形象”工程。四是支持乡村全面振兴。聚焦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保障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优化美丽宜居乡村扶持政策,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支持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和“四好农村路”建设,整体提升农村宜居环境。拓宽农业保险服务领域,发挥政策性惠农金融工具联动效应,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