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镇始终坚持以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方针总要求,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统筹做好“组织建设、产业发展、人才培育、生态宜居”四篇文章,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做实“组织”文章,强化振兴“硬支撑”。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镇党委着力在强组织、优队伍上做实功使细劲,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建强组织固堡垒。深化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规范执行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生活制度,不断增强村(社区)党支部的凝聚力、组织力、战斗力。以规范阵地建设为抓手,系统梳理党群服务中心服务管理事项清单,规范机制牌子,着力破解“小马拉大车”现象。壮大队伍提素质。把好党员发展关,及时把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好苗子”纳入党员队伍,今年以来共发展入党积极分子35人,预备党员13人。目前全镇621名农村党员中,35岁以下的党员109人,约占17.6%,大专以上学历党员93名,约占15%,党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党员素质不断提升。
(二)做好“产业”文章,跑出发展“加速度”。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镇立足村域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致力帮助群众增收致富。打造特色产业促增收。按照支部引领、项目驱动、政策支持、因村施策、示范带动、逐步提升的原则,根据各村的种养殖区位优势,在全镇建立4000亩柑橘基地、1500亩瑶山雪梨基地、1000亩粤港澳大湾区蔬菜基地、1000亩瑶都青桃基地等7个农业基地,带动100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有效促进村民和村集体经济双增收。助推产业升级提质效。紧贴产业发展“万千百”工程,将镇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承接基地。依托“红色洞尾、马达新村”这一产业聚集地,打造镇电机产业园,目前已经完成电机产业园一、二、三期建设,初步形成了“一主一特”的产业格局。2023年建成投产了全省最大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集中处理中心--恩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逐步建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循环体系,为全县生态环保建设贡献力量。
(三)做强“人才”文章,释放乡村“新活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我镇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发展工作,着力搭建聚才、育才、留才平台,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2023年12月,全县首家乡村振兴人才服务工作站在镇挂牌。聚才引智。依托乡村振兴人才服务工作站,镇围绕种养殖、乡村旅游开发等特色产业对全镇乡土人才进行摸底,建立技术推广型、产业开发型、能工巧匠型、经营管理型、社会服务型5大类人才信息库,共吸纳384名人才,涵盖党建、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农牧渔业等方面。开展各类技术培训8期,培训群众1000余人,组织专家小分队在各村开展政策宣讲、健康义诊、教育下乡、法律援助等服务活动30余次。精准育才。聚焦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需求,采取“产业+专家+人才服务站”人才培育模式,为乡村发展积蓄了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为乡村振兴、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心剂”,释放乡村“新活力”。
---此处隐藏2729字,下载后查看---
(四)做优“生态”文章,建设和美“新乡村”。镇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以“一拆二改三归四化五到位”为抓手,结合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2023年投入176万元对老村、石下、鹅塘3个村进行了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共拆除空心房、旱厕33处,三归(鸡鸭归圈、菜园归片、柴火归堆)100余处,2023年新建户厕129座,摸排问题厕所491座,新建完工率和问题厕所整改完工率均为100%。通过镇村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各村(社区)人居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督促各村(社区)修改完善“四约一会”,积极发挥片组邻“三长”人员的“调解员”“宣传员”作用,组织引导“三长”化解矛盾纠纷100余次,参加政策宣传20余次,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自2022年以来,镇评选“十星级文明示范户”42户,“最美家庭”30户,卫生“十佳十差”30期,以身边人、身边事引导群众自觉整治陈规陋习,倡导健康文明新生活。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守牢“一个底线”。持续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加大走访排查力度,增强监测的及时性,提高帮扶的精准度,切实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守牢防返贫底线。
(二)做到“两个提升”。深入学习x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吃透把准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部署要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抓紧弥补知识缺陷、能力短板、经验弱项,不断提升能力。扎实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责任、政策、工作“三个落实”情况专项治理,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落细落实各类帮扶政策,以“民生力度”提升群众“民心温度”,持续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三)抓好“五项重点”。突出抓好产业就业,多渠道促进群众稳定增收;抓好行业政策宣传落实,确保帮扶成效;强化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充分发挥资金项目推动发展效应;抓实问题整改和风险防控,力戒形式主义;完善工作机制,抓好重点工作跟踪问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