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机制探究报告

更新时间:2024-08 来源:网友投稿

高校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也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领域,扎实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国家繁荣发展至关重要。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36高校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更加激烈,手段更为隐蔽,高校师生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对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如何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是当前要深入研究的重要命题。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进入新时代以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多元的信息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整体质效,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开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新空间,日益完善的规章制度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这些有利因素有助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一)多元信息渠道有助于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整体质效

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政治保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2]。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引领社会思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世界领域的信息交融更为紧密,新时代的大学生拥有了更多认识世界、了解多元文化的渠道。各种各样的观点、文化和思想得以在虚拟平台中交流和碰撞,使大学生可以从全球范围内的新闻报道、科学研究中获取重要信息,他们的思维不断得到开阔,对世界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意识形态辨析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升。而部分西方国家发起“舆论战”,制造“中国威胁论”等行为,也成为直观可感、发人深思的现实案例,高校教师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剖析,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西方开展意识形态斗争的意图和手段,保持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独立思考,从而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整体质效。

---此处隐藏5981字,下载后查看---

(三)完善工作保障机制

完善组织保障机制是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序运行的重中之重,为此,其一,要完善课程改革的制度保障。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增强主动性,明确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大学的责任和义务,在意识形态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中充分体现高校的本质属性,反映制度优势,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要从制度上确定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改革方案,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全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各学科教育,使意识形态教育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育在内容上实现结合,充分挖掘高校专业教育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教育元素及育人价值,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的全覆盖。与此同时,高校应从办学实际、地域特色等角度出发,结合学情实际,围绕意识形态工作编写校本教材,奠定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基础。此外,要明确规定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的课程体系设计细则,对理论体系向价值体系、实践体系转化的过程、方法加以明确规定,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开展工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依据和实践参考。其二,要完善组织保障。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加强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的判断和分析,通过统筹和指导,使意识形态工作与高校教育教学及管理体系充分融合。其三,要完善人才保障。当前意识形态工作所处的时代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能力结构也应相应地进行及时调整。要充分发挥学工、教师、院系、支部的主体作用,持续加强人才引领驱动,在人才选留、待遇、晋升、培训等方面加强制度创新,不断吸纳和充实网络评论员队伍和新闻通讯员队伍。要进一步优化意识形态工作研究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教师人才向意识形态工作更广泛的研究领域进军,增强全员的主动创新意识,调动意识形态工作者的科研主动性,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四)创新评价激励机制

科学的评价机制能够真实反映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与问题,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创新提供现实依据和数据参考。其一,要重点针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情况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进行工作能力评价,包括政治素养、理论水平、新闻素养、文案创作能力、短视频制作能力以及意识形态信息抓取能力等,通过职称晋级等激励方式,增强校园网络评论员的职业责任感。同时,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的分析研判、研究报告、考核督查、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材料报送与审核,对意识形态网络工作平台的文字材料、媒体报道、影像资料等进行校审,通过监督审核,充分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动态。其二,注重开展动态评价。应充分用好评估诊断、激励、导向的方法,坚持对高校教师队伍和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意识形态工作进行动态的过程评价,即在意识形态工作的过程中,采取现场查、看、听、访、谈等考察监督形式,进行随堂听课、沟通谈话以及现场模拟,综合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实践教育活动等,采用现场打分与基础性信息分析的方式,找出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问题。其三,丰富意识形态工作的评价类型。要采取校园内部评价、师生互评、网络评议、社会组织机构监督评价、评估专家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了解意识形态工作的真实情况。此外,要优化奖惩机制,在科研启动经费、职称评审、先进推选等多个方面,为高校教师及宣传思想工作者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和发展机会。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思想引领机制、舆情管控机制、工作保障机制与评价激励机制,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使高校更有力地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峻斗争形势,增强高校师生自觉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本领,从而铸牢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