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省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更新时间:2024-10 来源:网友投稿

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的指引下,专业课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推动形成“大思政”格局。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和推进我省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议题。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准确把握高校推进课程思政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教案中的“课程思政”没有转化为行动中的“课程思政”。为深入贯彻总书记提出的“三全”育人理念,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随后,各高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工作,要求所有专业课都要结合课程特点融入思政元素,专业课教师也将思政内容写进了教案、编进了教学课件。然而,不少教师的课程思政停留于表面,流于形式,距离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育人实效还有一定距离。一方面,部分专业课教师的思想认识有待转变。在“大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要肩负起培育时代新人的使命,不仅要进行价值引领,而且要传播思想、塑造灵魂。然而,一些专业课教师专注于学术研究和专业知识的传授,仅将课程教学停留于讲授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不注重树立学生的理想信念、锤炼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在一些专业课教师的潜意识中,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因而重专业知识传授、轻立德树人,对课程思政采取应付、敷衍的态度。另一方面,部分专业课教师不善于进行课程思政。一些专业课教师只擅长专业钻研,不知道如何开展思政教育。特别是理工科的部分教师,他们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对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知之甚少。有的专业课教师甚至只专注于科学研究,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于如何进行课程思政,他们不愿意投入过多精力。还有些年轻的专业课教师,对于如何在科研育人中融入思政育人缺乏深入的思想认识。

(二)沿用专业课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当前,单向“灌输”仍是不少专业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老师通过讲解专业理论、试验示范实现知识传授,学生通过领会、模仿学习专业技能。与此不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价值观、净化思想、传播正能量的教育,需要平等式、启发式、感化式、个性化的教学。然而,专业课教师习惯了主客二分的教育方式,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会不自觉地沿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而出现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错配的问题。一方面,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思政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主客二分的格局下,教师成为课程思政唯一的主体,学生被视作缺失知识和技能的单纯客体。然而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下,大学生每天都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海量信息,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也是名符其实的主体。如果在课程思政中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采取单纯的思政说教,就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无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思政学习。另一方面,忽视个体差异,难以实现因人施教。就专业课传授的科学知识而言,大学生都是陌生的,因而需要普适性的知识传授。而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日益多元化,个体差异较大。如果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只是将学生看作绘画的“白纸”,将学校视作“教育工厂”,不加区分地统一施教,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此处隐藏6062字,下载后查看---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注意“渗”。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显著差异在于,思政课程相当于“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类似于“兼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基于课程思政的“兼职”特点,专业课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精心设计课程思政内容,从社会热点和学生的关切入手,找准切入点,使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增强思政教学的深度与鲜活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达到育人的目标。

第二,在教学手段上突出“活”。专业课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爱好,根据不同课程的知识特点,以育人实效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展开个性化教学。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采用讨论式、案例式、情景模拟式、启发式、混合式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从旁观者转变成参与者,然后顺势而为,让学生体会课程思政的魅力与价值,促进学生将所学、所悟、所感内化于心。

第三,在教学技巧上注重“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程思政要像春雨润泽万物一样,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目标。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结合所授课程的特点不断更新思政材料,创新教育方法,将思政元素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落实到专业课堂各个知识点,使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形成“共振”。

同志们,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让我们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