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分众教学是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基础上,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需要,将学生群体进行细分,并实施有针对性教学的教学模式。当前,各高校广泛实施思政课分众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基于此,本文着力分析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分众教学的重要价值、原则及实践策略,以期更好推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分众教学的重要价值
1.分众教学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引擎。课程改革创新是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新使命。其中,增强思想性和理论性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发展方向。唯有增强亲和力,方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唯有增强针对性,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惑,方能使思政课提质增效。思政课分众教学充分吸收了分类分层教学的个性化、差异化教学理念,在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统一要求的前提下,教师结合学生的学历层次、专业类别及认知水平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需施教。可以说,实施思政课分众教学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重要一环,更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时代所需。
2.分众教学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客观要求。思政课的实效性能否得到增强,取决于思政课能否因地、因时、因材的有效开展。分众教学是对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超越,对提升思政课实效性进行了有益尝试。分众教学理念旨在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依据不同时期的现实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类别、专业的学生,科学设定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制定特色鲜明的教学方法,旨在为思政课提质增效提供有效的路径。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例,思政课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开展教学,如让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从其学科及专业史背景分析“为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让外语专业的学生比较中西现代化的轨迹与差异,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超越;等等。这不仅能促使学生从自身所学专业出发对思政课所讲授内容进行深入研读、全面思考,而且能将原本相对抽象的概念与理念转化为鲜活具象的认知,从而实现“真懂、真学、真用”。
3.分众教学是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政课分众教学可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一,新时代学生主体性意识不断增强、主体性需求更加突出,表现在学生在课程学习、考核等方面寻求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其二,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情况下,西方社会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正影响着部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极个别学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缺失、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无法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产生认同。这需要思政课教师运用分众思维,打破“一套到底”的常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专业类别尤其是兴趣点设计教学手段、内容以及创新考核评价机制,通过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深入剖析影响学生价值观的社会思潮的原因及危害,用阐释透彻、说理有力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
---此处隐藏1927字,下载后查看---
2.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思政课分众教学需充分尊重教师的主导性,并切实保障学生的主体性。其一,学生主体性的引导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一方面,增强教师在分众教学中的主导意识。例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课程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中国GCD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解,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明确身份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在备课、教学过程中激活自身主导动力。另一方面,提升教育教学技能。面对教育环境的变化,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分析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主动学习和利用新的教学手段,掌握学生话语体系,拉近师生的距离。其二,提高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确保教师主导地位的基础上,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共享资源管理权、课程组织权、过程参与权等主体权益;把学生主体性意识的激发贯穿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长观。
3.坚持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在思政课分众教学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教学任务、目标、内容、组织、课程实施与课程开发、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等各个要素构成紧密联系的整体。层次性原则是指在思政课分众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确定、实施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思政课分众化教学遵循整体性原则,一要树立“整体育人”观念,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避免学校思政课不同学段或不同专业的割裂;二要从整体上设置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以便更好地明确思政课的课程方向、夯实课程基础和促进课程优化。思政课分众教学遵循层次性原则,一是把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设置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二是把握思政课教学对象的层次性,要对不同专业、学习能力的学生采取有区别的示范引导、自我教育等方法。例如,思政课教师可用项链式串联法,结合国内外新闻热点、热门网络话题,将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新闻、历史故事等以教师讲述、学生陈述、影像播放、游戏体验等方法运用到知识传授中,使枯燥沉闷的理论“活”起来,如此既能体现出不同学生的学习特征,又能确保知识传授的完整性,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分众教学的实践策略
1.深化理论教学,构建链条式分众教学模式。思政课可以拓宽理论教学的环节,从“课前、课中、课后”构建链条式的分众教学模式。其一,在课前环节,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把握差异化的学情。思政课教师可依托学习通、优学院等平台扩充共享资源,结合课程教材内容及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为学生优化多维度学习体验提供充足空间。在此基础上,思政课教师可充分关注网络平台上依据不同学生学习轨迹和偏好形成的“学习档案”,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由此设计教学重难点。其二,在课堂教学实施环节,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思政课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专题,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解。例如,在讲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容时,思政课教师可从文化的概念及表征讲起,进一步厘清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最终落脚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这个重大问题上,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开放式的、研究性的学习。其三,在课后环节,思政课教师可依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展思想沙龙、专题讨论会等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深度交流中丰富理论知识,更好地增强理论学习效果。
2.拓展实践教学,丰富层级化分众教学体系。高校思政课将分众理念运用于课堂实践教学、新媒体辅助实践教学、党团活动和志愿者活动等环节,可以有效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需求。首先,立足学生的专业特色开展实践活动,在专业课实践教学中嵌入思政元素。思政课教师可通过鼓励学生参加专业实习、实训的方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等,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其次,利用新媒体分众教学模式辅助实践教学。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平台资源打造网络实践教学基地,并结合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积极推送与学生成长实际及与现实相联系的实践类文章,并在线上线下及时开展引导、解惑、交流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再次,通过社团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思政课教师可根据学生对思政课实践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的实践选题,组成差异化的实践团队;引导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村振兴示范点等,通过深度参与调研,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将“知”转化为“行”。3.创新评价思维,构建分众评价体系。思政课考核应结合学生的思想特征从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三个维度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一是设置多元化的评价主体,鼓励社会、学校、家庭等相关主体参与评价,并在学生之间进行小组互评和自评,更加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效。二是增设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在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基础上,可运用共享平台对学生在网络专题研讨、问卷调研、主题发言等环节的表现进行赋分;增设道德修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项评价内容,将知识获得、能力提升、精神涵养统一起来,综合反映教学过程及其效果。三是采用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统一的评价方法。量化评价可以对个体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育及其效果形成可视化的结果,质性评价可以对学生个体思想观念的状态、发展脉络等深层次问题予以呈现。两种评价互为补充,方能形成对学生综合、客观的考核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