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践行“两山”理念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更新时间:2024-01 来源:网友投稿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总书记于2013年9月7日访问哈萨克斯坦时对两山理论做出的完整表述。这一理论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与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对新时代生产力构成要素变化趋势的深刻把握,也是对当代生态思维认知范式的创新与发展。下面,围绕学习贯彻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两山,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我谈三点体会,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总书记两山理论的出场语境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两山理论顺应世界绿色文明发展的时代潮流,回应了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突出了人类追求天人和谐为目标的生态文明观,体现了中国GCD人生态保护的自觉。

(一)当今世界绿色文明发展理念的时代呼唤。两山理论反映了由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包括生态保护、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等在内的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世界发展的新潮流。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一直将社会的发展简单等同于经济的发展,并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核心指标作为社会发展的衡量标准。过去普遍认为GDP的增长一定会带来社会的进步,主张通过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来实现国家财富的货币化,忽视自然环境的修复费用,导致资源开发临近自然生态极限,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最终无法实现社会的真正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各国越来越意识到传统发展观念的缺陷,认识到生态边界以及经济增长的极限,开始出现以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核心的第二代发展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一步演进为以人类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提倡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对生态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生态发展观的理念在实践中愈发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总书记以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提出了两山绿色发展理论。

---此处隐藏11867字,下载后查看---

(一)建设美丽中国的价值追求。中国GCD人历来就具有高度自觉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提出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思想。20世纪80年代,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战略。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站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高度,提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两山理论对生态价值的科学阐释包含了建设美丽中国这一价值要求。主要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大自然和谐的生态之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根基,通过绿色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体系,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二是人与社会和谐的生态之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遵循代际正义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不能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粮。正如总书记在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先进事迹中所作出的批示指出的那样,要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美。自然具有支持人类及其他生命持续生存的价值。人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要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二)环境民生论的价值导向。两山理论中的金山银山立足于发展生产力,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丰富物质生活资料的向往。2005年8月15日,在两山理论的诞生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总书记来到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调研,针对当地干部群众关掉小矿山,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失去方向感的困惑,总书记亲自给他们指点迷津,传授他们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发展秘诀。他结合安吉生态资源丰富又毗邻大城市的区位优势,指引当地干部群众在山水方面上做文章,号召大家发展生态旅游,把绿水青山这块宝地利用好,就会有人送钱来。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余村人遵循总书记的两山理论发展思路,科学合理地规划生态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当地人民在守住绿水青山的同时,也实现了将其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设想。来到中央工作后,总书记进一步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指导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他启发人们在寻找经济增长点时要学会辩证思维,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在有生态优势的区域,要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乡村工农业发展、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美丽乡村等生态经济发展优势,变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两山理论中的绿水青山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享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干净的饮水、清新的空气和优美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矢志不渝为人民谋福祉,是中国GCD人的初心和奋斗目标。当前,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这是我们建设美丽中国路上的几大挑战,我们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扭转生态发展趋势,推动自然资本的大幅增值,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人民生活增长和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支撑点,让美丽中国的形象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使中华大地展现出一幅新时代生态文明蓝图:天蓝、山绿、水清、境美。

(三)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两山理论中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从狭义上来说,是指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广义上来理解,实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与自然处于二元分立的状态。人把自然尊奉为神,万物皆有灵: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天有天神,地有地神……自然界具有崇高的位置,人类生命的存在方式按着大自然的摇篮曲律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天知命,道法自然。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开始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处于二元对立的状态,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是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地开发。这种观念在给人类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两山理论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同源性同一性,体现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两山理论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在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发挥引领性作用的同时,也为促进当今全球生态治理,推动全球绿色文明发展提供中国的生态智慧。生态危机具有全球性,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法独善其身。全球性生态危机揭露的是人类社会的文化危机,其根源在于既有的价值观背离了可持续发展观。总书记的两山理论倡导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是对全人类生存家园的关注和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做出的最合理和最科学的把握。它启发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的美好生活,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地球这个生命共同体的长久稳定与繁荣提供根本保证。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