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主要经验及做法

更新时间:2024-03 来源:网友投稿

XXX村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的理念,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总要求,高举团结旗帜,促进民族交融,把民族团结创建与基层党建、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巩固提升、卫生乡村建设、美丽XXX创建等重点工作有机融合,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强化基层基础,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一是建机制、强保障,工作体系全面建立。遵照XXX“在XX,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总要求,严格落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一把手”负责制,成立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村委常务干部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安排部署,将创建工作纳入全村重点工作。形成了“支部统一领导、村两委齐抓共管、综合协调、各组密切配合”的组织领导机制,为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重理论、抓学习,全体村民广泛参与。发挥好“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深入持久开展“进村、进户、进活动场所”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坚持把XXX关于民族工作的XX论述、XX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作为支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点内容,依托驻村工作队、青年自愿者服务队每月2次深入村、组、农户等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每周不定时利用AAA、抖音让党的声音传进各族群众心中。每月组织1次群众会、小组会、院坝会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村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宣传,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营造了“人人讲民族情、人人说团结话、人人做进步事”的浓厚氛围。

二、强化民生保障,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是抓好经济快速发展这个核心。加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投入力度,全村公路通畅率达100%,农村饮水管网入户率达100%。实现全村动力电、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户户通全覆盖,宽带网络覆盖全村到组到户。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坚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脱贫攻坚工作双融合、双推进,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工程为抓手,不断丰富和发展“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新时代内涵。培育烤烟、山羊、花椒等特色产业发展,培植扶持出了大山苗族汉子养殖户熊XX、烤烟大户韦XX、能工巧匠罗XX等一批少数民族致富带头10余人。截至20XX年XX月,我村实现XX户个XX人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零。

---此处隐藏1544字,下载后查看---

三、强化示范引领,营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浓厚氛围一是打造传统文化示范点。大力培养金XX、金XX等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完成布依族苗族民族文化基础设施项目文化广场1个、议事亭1个;积极探索支持王XX、金XX、王XX等6户酝酿布依特色小锅酒;引导罗XX、王XX、王XX等5户试着开办民族民宿;引导大山、花棚子苗族群众积极探索民族服饰、刺绣工艺等旅游产品开发创新,以稻香XX旅游小镇为推手,每年农历正月初五举办本村布依美食文化节、苗族迁徙文化节、跳坡文化节“三节合一”得到进一步弘扬传承和创新发展,今年积极组织本村民间文化传承人参加镇举办的纪念“XX”XX系列活动1次,累计在本村或外出参加各种爱党爱国爱家园活动5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全村深入人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是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点。依托布依先民居住房遗址、苗族跳坡节文化,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大力培育和践行XXX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脱贫攻坚的“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勇于担当、务实高效”的“XXX精神”。以民族团结月、团结周、团结日和三月三(农历二月兔场天)祭山节、布依美食狂欢节(农历正月初六)、跳坡节(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等少数民族节日为契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大力弘扬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三是打造特色创建示范点。聚焦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成果,衔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成效,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结合XXX布依族美食、苗族刺绣、苗迪文化等资源优势,按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全面推进”的思路,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以村级示范点为引领,带动村民积极参与创建工作,在全村上下形成了全社会和各族群众关心、支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责任担当,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一是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持续健康发展。村支部、村委、持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XX年以来,共争取XX对口帮扶民族专项资金补助XXX余万元,实施民族特色村寨改造,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全村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为零,各族群众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

二是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保护。把尊重保护各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布衣族原生态“八音座唱”“舞狮舞”,苗族“跳坡舞”“芦笙舞”等文化交融、创新。大力培养乡土文化能人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达XX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