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探索与思考

更新时间:2024-06 来源:网友投稿

分级复核是提升审计质量的有效手段。严格执行分级复核制度,能及时发现审计漏洞,有效规避审计风险。但笔者在基层审计实践中发现,审计机关分级复核制度未得到充分执行,导致分级复核有效性大幅降低:一是因审计人员不足,存在审计人员既是实施人员又是复核或审理人员的现象;二是以签字视同完成复核,并没有进行实质性复核,形式重于实质;三是未能严格把控各级复核节点,“自由裁量”空间过大。

(二)审计实施方案指导性不明显

审计实施方案是实施审计项目的“指挥棒”,高质量的审计实施方案,是控制审计质量、提高审计业务质量的基础。在基层审计实践中,笔者发现存在以工作方案替代实施方案,审计调查了解不充分,或者直接借鉴以前或者他人审计项目审计实施方案的情况。审计事项是审计实施方案的核心与重点。审计人员未对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可能性进行评估,导致审计事项不全面、审计应对措施简单粗暴,审计实施方案编制流于形式,审计实施方案质量不高,进而未能有效指导审计项目的实施。

---此处隐藏1702字,下载后查看---

三是建立审计事项库。为了优化审计人力资源配置,规避审计组自主缩减审计事项的风险,可以对同一类型的审计项目必审内容列为固定审计事项,对其他内容确定为变动审计事项,通过“固定+变动”模式不断更新充实审计事项库,为编制高质量的审计实施方案提供支持。

(三)提升审计业务质量检查成效

一是交叉审核,创新检查方法。提升全员参与度,将全体业务人员分组,组内设置初审和复审两种角色。初审由创建或参与过优秀审计项目的业务骨干担任,复审中既有业务能手,也有审计新兵。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最大限度发挥双重审核的效用,以此为契机,既提升质量检查效果,又增强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一举多得;检查完成以后编制问题清单并出具质量检查报告,要求各审计组对照问题清单落实整改,逐项消号,对未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问题需作出说明和做好后续整改,确保整改成效。

二是全链条检查,规范审计流程。以审前调查为起点,依据审计方案中的重要事项,依审计流程检查至审计结果文书,查找因脱节而产生的质量问题;以审计底稿为切入点,从审计证据检查至审计结果文书,查找各环节质量问题。通过检查,不仅能发现审计项目存在的质量问题,而且能对审计组织流程、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体检,使审计质量检查行为更加规范、全面。

审计监督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审计业务领域不断推陈出新,对审计机关业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审计机关要与时俱进,建立标准化、系统化的审计质量标准、控制标准。同时基层审计机关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有关配套制度,共同提升审计系统质量控制水平。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