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党内适用全过程民主的依据、目标及路径

更新时间:2024-06 来源:网友投稿

民主是人类政治领域的核心议题。西方民主大多围绕周期性的政治选举而展开,通过选举产生的执政党代表民众执掌国家权力。然而事实上,这种“周期性”“单环节”“非全过程”的民主选举只是一种民主假象,其本质是将资本的经济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力的手段,并非真实、有效的民主。中国立足于真正解决落实人民主权的“超大规模民主难题”,在探索人民民主的实践过程中提出了全过程民主的重大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全过程民主虽然是针对如何发展人民民主提出来的,但同样适用于党内。研究党内适用全过程民主的依据、目标及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党内适用全过程民主的主要依据

执政党的党内民主是现行政治体制民主架构的核心,也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来说,同样如此。2018年12月,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治理好,就要掌握方方面面的情况,这就要靠发扬党内民主而来,靠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广泛听取民声、汇聚民意而来。将全过程民主适用于党内,发展全过程党内民主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制度依据和实践依据。

---此处隐藏13828字,下载后查看---

(四)技术赋能:全面拓展党内民主的发展空间

总书记强调,要“更加重视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与民主治理的嵌合程度也愈益加深。信息技术在党内民主的运用,不仅能够盘活已有的制度资源,而且能够探寻民主新的增长点,增强参与过程的互动协商,提升民主程序的运行效率,实现民主实践的闭环管理,从而全面拓展全过程党内民主的发展空间。

一是推进网络参政议政,增强参与过程的互动协商。党内协商民主是全过程党内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这就要保证参与主体在协商过程中实现持续性的交流互动。网络作为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载体,能够构建全时态、全过程、全方位的参政议政空间,网络参政议政主体实现“身份虚拟化”,能更积极参与民主政治,更敢于表达观点。但是,网络参政议政也不可避免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带来的非理性参与,使网络参政的无序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势必要推进网络参政议政的有序发展,提高协商沟通的“正面效应”。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党员通过网络这种高效、便捷的途径来参政议政,实现党员干部、党代表与党员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加强网络参政议政的法律约束,对非法政治参与、非制度化政治参与、非理性围观议政等行为予以规范、引导和教育,形成有序、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空间。唯有如此,网络参政议政才能真正成为发展全过程党内民主的有效途径。

二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民主程序的运行效率。科技的发展必将深刻影响政治系统的运行态势,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以为全过程党内民主提供重要支撑,使党员参与、民意表达、互动协商更加便捷高效。一方面,智能技术不但能够打破传统在场式政治参与的时空限制,而且可以重构线上线下政治参与的多维空间、多维领域。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冠病毒疫情严峻复杂,全国人大将科技赋能全过程民主,首次以网络视频方式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会、代表通道等采访活动,并在各代表团驻地设立新闻中心视频采访室,运用政务AAA系统实现代表团小组审议的云听会”等等,使人民民主得以全过程、全方位地呈现。全国人大将科技赋能全过程民主的有益探索,对全过程党内民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数据和算法的力量,准确高效地进行信息获取、数据传递、需求抓取,更加精准地把握党员、群众的利益诉求和服务需求。总之,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在拓展民主政治空间的同时,可以极大提高政治参与和民意整合的效率。

三是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实现民主实践的闭环管理。全过程党内民主不仅要注重民主实践的点状创新,而且要注重民主实践多环节的有机衔接,最终形成全过程民主实践的闭环管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数字技术打破环节间的壁垒,推进各环节有序衔接与闭环管理。在数字技术赋能党内民主建设的探索中,一些地区和单位充分运用自身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建设党员管理、党员教育、党员服务等一体化的“数字党建”平台,支撑党建工作全周期管理、全过程联动。与此同时,还推进“数字人大”基础设施和大数据中心建设,通过加强代表履职、立法、监督等一体化数字应用建设,实现了人民群众参政议政、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可以说,这些数字技术的充分运用,为中国民主政治实现闭环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实现全过程党内民主实践创新提供了选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