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研讨交流发言: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更新时间:2024-08 来源:网友投稿

《决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中指出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认为这一句话是对党中央实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初心和使命的高度概括。我们党在这一时期下决心实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此处隐藏173字,下载后查看---

那么,我们作为中国GCD的一员、人民公仆的一员,怎么样去落实这一指导思想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呢?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始终心怀人民,做到“心中有民”。“心中有民”是一个广泛且深刻的概念,通常是指我们这些党员、政府工作人员甚至普通公民在思考和行动时,始终将人民的利益和需求放在首位。具体来说就是,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有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并始终坚定自己的这一信念,因为我们每个人特别是作为中国GCD的一名党员、一名政府工作人员,我们个人的成就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紧密相连的,只有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我们个人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获得更好的成长和进步。二是要勇于、关于倾听民意。就是要关注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如教育、医疗、住房和就业等,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主动收集和倾听人民的意见和需求,通过访问、调查、座谈会等方式,真听、真访民众的真实想法,并且以此为鉴,不断地修正、改进我们的工作,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和真实的需要。三是要始终坚守一颗“公心”。就是在制定政策和决策时,确保过程的透明度,接受公众监督,让民众了解政府的决策依据和逻辑;在执行政策和法律时,坚持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人,确保每个人的合法权益都依法得到保护。

其次,要保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能够真正反映和满足民众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要始终“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说来,一是要真真正正立足人民群众需求真调研。在政策制定之前,要放下身段,不畏难、不回避,真真正正走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去跟人民群众拉家常,进行广泛深入的社会调研,了解民众的实际的、真实的需求和期望。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转一圈、简单发一些问卷填一填、设定收集一些干巴巴的数据了事,这一点对于我们其中手中有些实际权力的领导干部尤其重要,做不好就会失去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基本的信任。二是要切切实实、真真正正地吸收多方参与。就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与民众沟通,解释政策的目的、内容和预期效果,真真正正地吸收甚至是邀请不同群体和利益相关者参与政策讨论和制定过程,确保政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理解度。而不是找一些“职业群众”,一味唱赞歌或者发表一些不着边际的意见。三是要注重科学决策、有效反馈。就是利用数据分析和科学研究来支持政策制定,确保政策基于实证和理性分析。同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让民众能够对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并确保这些反馈中合理合法的意见建议能够被政策制定者所采纳,不能被吸取、采纳的意见建议有回音、有解释。四是要注重政策执行的公平性。就是要确保政策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公平的,避免产生不平等或歧视。要建立监督机制,确保政策的执行不偏离初衷,及时发现并纠正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定期对政策进行效果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修订和优化。通过这些方法,提高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质量,确保它们能够更好地反映和满足民众的需求,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最后,还要确保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提高政策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确保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得到充分的考虑和保护。具体来说,一是要搞好多元利益评估。在制定政策时,要评估其对不同社会群体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二是要搞好利益相关者分析。就是要识别所有可能受到政策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三是要搞好数据驱动决策。使用统计数据和研究结果来支持政策制定,确保决策基于客观事实。四是要搞好代表性样本筛选。确保在调研和收集意见时,样本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不同社会群体的观点。五是要注重考虑特殊群体。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和少数群体的利益,确保他们不会因政策而处于不利地位。六是要搞好政策模拟和预测。使用模型和工具来模拟政策可能产生的长远影响,预测不同群体的受益情况。七是要搞好法律和伦理审查。确保政策制定过程中遵守法律和伦理标准,不侵犯任何群体的合法权益。八是要搞好持续沟通。与各类社会群体保持持续的沟通,及时了解他们对政策的反馈和建议。

以上是我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学习的一点体会,不妥之处请各位同志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