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老师荣休仪式上的发言

更新时间:2024-08 来源:网友投稿

同事们表达与X老师共事的情谊时,X老师抢占先机,我后来评价他把最快的语速、最褒扬的语言都给了X。我常说他们语速慢,同样两个小时的讲座,我得比他们多准备一倍的内容。当然,他们深刻的思想、隽永的案例更需要回味的时间,语速慢一些自然才是合理的,只是斗嘴的时候往往容易失了先机或者落了下风,X把这解释为X老师作为兄长的宽厚,我想应该也可以算是部分的原因吧。

X的快语速和幽默而深情奠定了相对轻松的调子,中间X老师的发言还涉及到X与X老师关于喝酒的一段公案,气氛中终于没有什么感伤的味道,至少稀释消解了很多。

我第三个发言。其实我真的是做了好几天的心理建设,唯恐破坏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语境。前几天语文的几个朋友邀我陪X老师吃饭,我只说了一句“二十三年了”便有点鼻酸眼热,顿了一下就不再说下去,今天重提还是有点难于抑制。因此干脆不多说吧。早晨写了几句话,想了好几天了,还没有完成,郎才已尽,我也不好说能不能补充完整,先念了给大家,当时便刹住了。就是下面这四句,不成章,也不讲韵律。再接下来的话便算作这几句的“作者自注”吧:

二十三年我与君,

赏月吟风细论文。

---此处隐藏1854字,下载后查看---

X老师取得的成就大家了然,不必我多说,他的公众号所做的各种金针度人的努力,他的工作室成员所取得令人瞩目的进步,都令人佩服。我曾经建议语文老师们把他作为研究对象,因为一个最早把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名师、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各项荣誉集于一身的语文老师,一定有值得总结的成长经验,而且我知道X老师靠的是扎实厚重的积累做到这个程度的。我认识他二十三年,依然觉得他的教研功力与日俱增,他也说累,他也说想偷懒,但是他的思考惯性总能闪现出一些非常有力量的见解,不会停止。

有个小插曲,X职称与特级评审的时候,说课环节多次遇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评完正高那一年,我这样买了一套巾箱本的《杜工部集》,里面这个奇妙的巧合。而X与老杜最相像的就是骨子里的严肃和休养里的幽默,很儒家。我们有时候用他的脸色判断一件事的难度或者他的态度(偶尔也用音量),但他很少用锋芒对别人,宁愿自己承受压力。说他谦和儒雅,是不错的。

至于喝酒,从来不是他的强项,只是我们喝酒时候的谈资,比如多少啤酒沫能让他醉酒,“喝好”的标准如何确定,和冯老师两个人喝一瓶酒的传说里他到底喝了多少,等等,当事人也没给过标准答案,当然即使给了也保不住“解释权”。不过据我们相识这么多年的观察和推测,折算过酒的不同种类,以白酒计算,每年1两酒或许还是有的(这里是历史的),“无一樽”夸张了(这里是文学的)。X老师退休了,会不会增长几分酒量,我们当然还可以报以希望,我想停留在文学面的可能性还是大些。

赘语:

写完重读,发现X老师、X老师、X几个称呼用的很乱,直呼其名似乎不够尊重,回想起来这好像从来没有成为问题,不同的场合我们还是注意分寸的,私下里就自由多了,不过X老师的不以为忤,正是他宽厚的一个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