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xx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调查报告

更新时间:2024-09 来源:网友投稿

D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产业园区是产业聚集地,也是转型发展的主阵地,应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探出新路、取得实效。从20xx年下半年开始,课题组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专题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赴省内外数十个产业园区进行调研,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情况。通过对这些情况的分析、综合和梳理,课题组认为,推动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还需着力解决七个问题。

一、优化园区空间发展格局

目前,xx省拥有各类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xxx家,各类园区以占全省约x.xx%的国土面积,实现全省约xx%的GDP占比,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支柱。但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统筹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园区绿色低碳转型形成一定制约,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园区规划欠科学。有的园区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不适应,有的园区“一园多区”分散多点,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不高。不少园区没有严格按发改部门核准的面积进行建设,全省有近x/x的园区实际管控面积大于发改部门的核准面积,近x/x的园区实际建设面积小于发改部门批准面积。二是协调发展不够。如xx市xx经开区与xx高新区,因距离xx中心区域较远,基本还处于“孤立”状态,而位于市区及周边的x个园区,由于相互之间存在利益竞争关系,不能合理地进行功能分区和统筹空间布局,重复建设比较严重。三是土地利用率低。部分欠发达市县,产业园区工业用地比例过低,标准厂房及多层厂房占比低,土地空间未得到充分利用。有的产业园区土地被抵押给银行或以毛地出让,导致不少土地闲置,土地建成率低。四是缺乏功能分区。有的园区生产区和生活区相交错,对居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居民状告企业和园区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园区缺乏产业定位,项目引来一个建一个,没有形成适合本地发展的主导产业,难以实现产业集聚发展。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个产业园区的特点,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才能促进全省园区发挥各自优势,形成适度均衡、分工协作、功能合理和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第一,有序推进调区扩区。统筹城镇建设和园区产业发展,将园区发展空间纳入城镇开发边界,基于区域经济格局、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园区建设发展实际,合理确定各园区未来建设用地规模。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支持园区调区扩区,鼓励产城深度融合的园区置换空间区位,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此处隐藏8973字,下载后查看---

园区主要领导是否由当地D政主要领导兼任,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不宜一刀切。真正解决问题,还是要深化改革,理顺体制机制。

第一,对园区管委会充分授权,确保同级政府赋予的职能权限由管委会行使。根据实际科学确定园区级别和职责。建议:建立省政府派出的国家级产业园区与省政府有关部门的直通车制度,建立市州政府派出的省级产业园区与市州政府有关部门的直通车制度,政府有关部门在园区所行使的相关职能,按照“能放尽放、能授尽授”原则,委托园区管委会及相关机构行使,允许管委会在财政、土地、行政审批等领域先行先试。赋予园区相应的产业准入、人才引进、政策制定权。完善园区财政体制,土地税收与土地出让收入按比例分成等。同时,纪委监委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和异化。在省级层面,建设全省园区发展的公共信息平台,将服务、监管、共享统一起来。

第二,对园区级别、数量进一步规范,使之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国家级园区按现有体制不变,省级园区均设置为正处级和副处级,作为市州政府派出机构,行使市州政府管理权限,正处级园区由市州政府直接管理,副处级园区由市州政府委托当地县政府代管。除xxx地区外,其他市州各县一般只设一个产业园区,以前的产业集聚地由产业园区统一管理,推动土地资源、产业结构、公共设施、生态环境、政策举措等多要素统筹协调和绿色低碳发展。

第三,进一步明确园区管委会的任务职责,深化“放管服”改革。借鉴xx经开区、xx经济技术开发区、xx新区等地经验,把审批与监管职权相对分离,把分散在管委会各部门的行政审批权限集合于一身,推进“一颗印章管审批”,提升服务效能,加快企业运行效率。监管部门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监督管理,与审批部门无缝衔接,审管联动,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管委会不仅要把发展经济、招商引资作为主要任务,而且要明确生态环保、社会稳定和公共服务的责任。

第四,强化园区的改革创新意识和政策举措。在既定园区体制下,强化激励机制,创新具体的园区管理办法,如科技创新、人才使用和薪酬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既要保持政策举措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因人变而政策变、承诺变,确保企业和各类人才在园区稳得住、能发展,使每个企业和每个员工成为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的主人翁,使每个园区成为xx良好营商环境的展示窗口;又要面向市场,及时根据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要求,对园区职责进行优化调整,增强园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