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组研讨发言:推动文化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

更新时间:2024-11 来源:网友投稿

---此处隐藏0字,下载后查看---

A总书记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为新时代文化艺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基本遵循。以A文化思想为指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加快推动文化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立足传统文化特色,构建育人大格局、厚植爱国大情怀、促进方法大提升,全力培养具有浓厚艺术气质且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构建育人大格局。文化艺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呈现形式之一,承载着培根铸魂的核心功能。要把思政教育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方面、各层次,着力构建“思政+艺术”铸魂育人大格局,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当前,高校艺术类专业在教学中虽注重“课程思政”建设,但还存在教学内容较单一、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等问题,尤其是在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新模式转变下,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以集中学习、上党课、学习班等形式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库的构建直接关系到教学成果质量。在更新教学资源库的过程中,不仅要立足文化自信重视经典作品教学,还要从思政教育实际要求出发,选择紧扣时代脉搏的作品,在教学活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试机制应突破传统的艺术考核标准,围绕教学大纲,及时调整课程目标,把思政教育落实到质量绩效考核指标和教育教学具体环节中。如可分阶段或不定时让学生提交理论小论文或理论微视频、Vlog等,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在考试中的比例,让专业技能的提升变为全面提升,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厚植爱国大情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艺术类专业应充分发挥艺术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大力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的艺术人才。传承经典、创作精品,是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爱国热情的“两翼”。一方面,要调动学生传承经典的积极性,巧妙地进行爱国主义题材的教学,赋予爱国题材更强生命力。比如在呈现《白毛女》《江姐》等红色经典剧目时,可兼收中西唱法之技术、创新舞台舞美之表现力,吸引年轻人参与。另一方面,要推动爱国题材再创作。举办大学生思政作品原创大赛、系列艺术党课等,引导青年学生深入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感人事迹,如对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等先进人物进行艺术呈现。此外,还要充分用活地方红色资源。重庆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6处,大型红色舞台剧《重庆·1949》受到热捧。要组织学生在行走中上好思政课,在观看中传承红色基因,接受思想洗礼、艺术升华和党性锤炼,使青年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爱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促进方法大提升。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艺术教学方法大提升。要拓展教学空间。激活“社会大课堂”,建立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与社区、公园、景区等深度合作,打造“15分钟思政育人实践圈”“公园红色实景课堂”等,形成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辅相成的局面。要增强场景体验。新媒体时代,要通过AI、VR、AR等技术创新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打造与教学匹配的场景,通过可视化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沉浸式感受作品魅力。尤其是音乐、舞蹈等艺术要借助新兴技术,提升舞台呈现效果,让学生置身于真实场景和虚拟场景中,用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技巧表达,使学生在场景体验中快速成长。要增进交流互鉴。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在教学活动中,应为学生提供交流互鉴机会,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以共建艺术项目“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多国艺术虚拟课堂等,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价值,更好地理解、接受思政教育的内容与目标。

(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