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隐藏0字,下载后查看---
为持续提升党员教育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按照市委关于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的部署要求,我区坚持针对不同党员群体特点,探索构建党员分类管理体系,持续激发党员队伍新活力。主要有三点做法:
一、“认岗式”管理,让无职党员“有位又有为”。针对未就业学生党员、离退休党员等不同类型,根据实际设置政策宣传类、党务村务监督类、公共事务类、产业发展类、应急处理类等志愿服务岗位。打造“七彩连心卡”“小板凳见面会”“廊亭漫谈”等党建品牌,创建“初心”“桃小爱”等志愿服务队伍,完善党员先锋岗、责任区、承诺践诺等机制,让无职党员有岗可上、有事可干、有责可担。全面深化无职党员积分管理、星级评定,按照个人自评、党员互评、民主测评等程序,对认领岗位的党员承诺践诺情况进行年度评议评星,根据星级给予不同表彰和奖励,充分激发无职党员活力。近年来,已累计为1200余名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评出“三星党员”100余名。
二、“跟踪式”管理,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以乡镇党委为主体、党支部为单位,对全区流动党员进行“全覆盖”联访,按照基本情况、流动时间、联系方式、流动去向、从事行业“五个清”要求,动态建立流动党员流入、流出“两本台账”。建立流动党员云端学习机制,各党组织实行“1+N”双向包联,由支部组织委员担任联络员,建立流动党员AAA群,不定期推送有声书目“学习包”、公布村级工作“记实录”,确保线上联系“不掉线”。利用重要节假日流动党员返乡时机,召开“我为家乡建言献策”等活动,鼓励引导其积极为家乡引项目、提建议,结合乡村治理“积分制”,将流动党员与党组织联络紧密度、学习活跃度、村级治理参与度等5项内容纳入积分加减分项,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
三、“服务式”管理,让三新党员“聚新更聚心”。成立区新就业群体协会及协会党支部,整合阵地资源,建成121个“淮畔新港湾”服务驿站,实现车可充电、渴可饮水、累可歇脚、伤可用药,并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提升新就业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开展“微心愿”征集、夏送清凉等活动,主动解决新就业群体共性需求。注重作用发挥,开发“先锋骑手”小程序,向新就业群体广泛发布“招募令”,成立街道新就业群体兼职网格员队伍,依托小程序“随手拍”功能发现上报社区治理问题,建立积分兑换制度,给予“实物奖励+荣誉表彰+职业发展”三类奖励,实现奉献、积分、回报良性循环。近年来已累计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服务2万人次,评选出“优秀骑手”5名,“骑手标兵”3名。
汇报完毕,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