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xx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阵地位于xx家园小区最南侧的一套xx平米的小房屋,面积狭小、设施老旧,党员不想来,群众不愿来,社区有苦难言。xx年以来,xx县委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县委、街道党工委两级书记领题攻坚,按照“办公空间最小化、活动空间最大化”的理念,在满足便民代办、政务服务、议事协商等基本功能基础上,结合群众意见集中领域,因地制宜优化服务功能布局,整合完整居住社区、工会职工之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各类项目资金资源,建设了xx平米室内综合服务阵地和xx平米的室外休闲活动广场。如今的温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位于城市核心地段,各类功能设施一应俱全。可用餐、可学习、可娱乐、可办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真正成为了居民愿意来,来了不愿走的“温馨港湾”。
---此处隐藏319字,下载后查看---
二、综合摸排需求,精准掌握群众“温馨事”
社区要提供哪些服务,群众说了算。我们组织社区工作者全面排查梳理群众服务性需求,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重点聚焦“一老一小”开展需求分析。线上在网格、小区、楼栋AAA群及智慧平台中收集群众需求,线下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有针对性掌握不同群体需求,例如在汇总调查问卷时掌握到,妇女群体需求集中在心理咨询、课后托管、就业辅导等方面;老年人群体需求集中在就餐服务、健康保健、文娱活动等方面;儿童群体需求集中在体育活动、兴趣培养、科普教育等方面。为实现服务供给的普惠性,社区每月发起投票,根据大多数群众的意见形成动态“温馨事”(需求单),并及时公示,让群众真实、急切的声音原原本本反映到社区、到政府。
三、推动资源下沉,精细服务汇聚“温馨情”
以前社区开展活动都面临着“资源难找、多部门跑”的被动局面,而且很难实现精准专业的服务供给。开展精细化服务试点后,由组织部门统一收集需求,建立“需求问题解清单”,牵头协调各专业部门、社区结对共建单位和在职党员下沉,应需而为。针对就餐服务、就业培训、老年课堂等资源型需求,民政局、人社局、老年大学等职能部门积极开展精细化服务赋能行动,组织专业队伍下沉到我们社区开展活动;针对科普教育、兴趣培养、课后辅导等技能型需求,有技能特长的在职党员主动接单到我们社区开展服务。组织部还建立了“服务时长+满意度评价”的评单反馈机制,有力推动了服务质量的提升。“甜心xx老师”耐心的辅导、“急救xx医生”生动的讲解、“直播xx哥”手把手的传授,都是社区精细化服务上的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在多方力量的协同下,社区幸福食堂每日惠及用餐人数xx余人次,每月开展各类活动xx余次,阵地日均服务居民数在xx人以上,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称赞,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飞速提升,精细化服务为我们这个大型拆迁安置社区汇聚了浓浓的“温馨情”。
当前,温馨社区精细化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吸引了周边社区来交流学习,下一步“温馨”模式将在全共青推广覆盖。在试点推进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精细化服务保障有一定压力。虽然市直单位下沉社区时会自带相关活动物品,但是随着活动的增多,社区水电、保洁等相关基础保障也随之加重。建议市级层面适当增加转移支付力度,减轻社区负担。同时还可以根据每个社区服务人口和开展活动的情况,实行转移支付差异化保障。二是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还不够。目前主要是机关单位和在职党员下沉社区发挥作用,社会组织力量参与不够,主要原因是xx县社会组织不够活跃。建议市委社会工作部出台相关社会公益组织扶持政策,推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精细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