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既与国之大者相关,也与万家灯火相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作为最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近年来更是明确将就业作为保障民生的头等大事,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不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就业形势持续好转。2023年以来,总书记深入多地考察调研,多次对就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摆在突出位置”。结合去年以来的调研和近期学习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就业工作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兜底线、强保障等方面有一些思考和建议。
正确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涵,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高质量充分就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必须纳入高质量发展总体战略之中,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让每个人在适配的劳动岗位上创造出最大的个人价值,最大限度发挥人口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人力资源支撑。
应当从“量”和“质”两个方面认识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涵,要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意味着要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让更多的劳动者有就业岗位;要实现更有质量的就业,工资水平、社会保障等方面就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就业数量问题是我国当前就业政策以及相关评价体系更多关注的方面,比如对城镇新增就业数量、高校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调查失业率等都有具体的考察或具体调整目标。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就业总量压力虽然突出,但是就业大局较为稳定,更为突出的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具体表现在劳动者的技能储备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劳动者主观就业愿望与实际情况不匹配等,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情况长期存在。
充分认识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重要支撑
就业一头连着亿万民众,一头连着发展大局,把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抓实抓牢,群众生活就有底气。20xx年,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经济环境,中央提出“六稳”方针。20xx年,在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外部不确定性持续上升的情况下,中央又提出“六保”任务。“六稳”“六保”是在不同形势下作出的科学安排,却始终把就业放在首位,提法不同但指向一致,体现了中央稳中求进的战略定力,彰显了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的深刻内涵。稳就业的根本途径靠发展经济,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把握好就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政策中的优先地位,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千方百计创造、挖掘和激活更多就业机会,增强就业的适配性、稳定性,最大限限度释放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各省的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来看,大都将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前沿科技等视为未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引擎,持续加码。新产业、新模式、新经济形态不断涌现,将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然会催生大量就业机会,产生许多全新岗位需求,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就业不仅表现稳定,能够把就业蛋糕做大,而且充满活力。
---此处隐藏2035字,下载后查看---
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就业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还是政治问题,既关乎经济发展,也关乎民生和社会稳定,必须高度重视,全力做好。从疫情之前的几年时间来看,中国经济已经在逐渐转变发展方式,也就是说逐渐转向了以消费需求为主要拉动力的模式,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支出中占到七成,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已达xx%。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稳就业与居民收入、扩大内需密切相关。居民消费能力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的高低,当前我国居民收入主要是工资性收入,也就是来自就业。稳就业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增强消费信心,只有腰包鼓起来才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才能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多渠道促进灵活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力举措。当前,青年劳动力失业率上升是最受关注的就业矛盾,相关部门围绕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有一系列安排。近日,人社部专题部署开展2024年全国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对象,启动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服务月、金秋招聘月、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全国人力资源市场就业服务周活动等,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当前,全国灵活就业人员达x亿人。平台经济吸附的灵活就业人员数量远超传统企业,提供了包括快递、网约车、外卖配送、网络直播、电子商务等种类丰富的就业岗位,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探索适合灵活就业人员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兜底线强保障创新方式方法,为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良好的氛围
政策是最大的资源,也是最好的红利。近年来,中央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并持续强化,下一步要在推动就业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产业扶持政策等的协同发力上下功夫,通过战略一致性提升战术有效性。职业技能培训是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要发挥好企业、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作用,聚焦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等领域,加强用工量大、急需紧缺的“热门”工种培训,打造特色培训品牌;要提高培训质量,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以取证率、就业率、增收率检验培训成效;要有效调动各类培训单位的积极性,推动建立职业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强化数字赋能,建立就业、社会保险、劳动用工、人事人才协同支撑的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与全国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对接,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各地创新方式方法,各展所长,各显其能,值得借鉴。xx在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嵌入社区就业服务站点,提供就业需求排摸、就业岗位筹集等x项核心功能。xx省启动“百名人社局局长直播带岗暖心行动”,分析就业形势、解读就业政策、推荐就业岗位,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架起云端见面新桥梁。湖南长沙“校聘小屋”进驻xx所院校,毕业生可快速获取岗位信息、在线面试、AI职业心理测试,以及预约申请远程职业指导等公共就业服务。苏州市挂牌xxx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提供集就业招聘、职业指导、创业指导、技能培训等线上线下公共就业服务。xx市核酸采样亭化身“就业小屋”,定期发布一些企业的招聘信息,宣传就业政策,“小空间”尽显“大作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各地多措并举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xx各地坚持源头防欠、系统治欠、依法惩欠、集中清欠,加快化解欠薪矛盾难题;xx省泰州市通过反映人“直诉”、护薪员“直处”、多主体“直管”的维权服务新模式,实现“半小时响应、当天核查、两天协调、三天反馈”的目标,大大提高了农民工的维权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