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员教育电视片拍摄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更新时间:2024-12 来源:网友投稿

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关键是教育管理好党员、干部。”在新时代背景下,党员教育电视片(以下简称“电教片”)作为加强党员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其选题创作、拍摄使用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与传播力。近年来,基层在拍摄使用电教片过程中虽然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电教片选题视野不够开阔。电教片选题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党建、经济、文化等宏观领域,在挖掘“小切口”选题进行创作上探索不够,选题缺乏对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的敏锐洞察和及时反映,例如在科技、环保、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缺乏深入的选题,不能满足各个群体尤其是青年党员群众的学习需求,缺乏教育的针对性。

二是电教片呈现形式较为单一。电教片在表现形式、内容上存在同质化问题,缺乏独特的视角和深度挖掘的精神,运用多样化的叙事手法和表现方式不足。如过多地依赖解说词+画面+采访的传统表现形式,以及“大而全”的说教,刻画做得不到位,难以深入人心、引起观众共鸣。从全国其他省市制作的获奖电教片先进经验来看,也在探索微电影等创新形式,此种形式在打破传统方式,提高电教片感染力、吸引力上值得学习借鉴,但受制于专业力量不足、投入成本较高等因素,基层只能是望而却步。

三是宣传推广渠道还不广泛。目前,从我县实际情况来看,电教片宣传推广主要依赖远教站点、岐山党建网、“岐山先锋”“岐山融媒”AAA公众号及视频号等平台进行宣传推广,覆盖面有限,学习效果不佳,成果运用有待提升,需要进一步拓展宣传渠道,不断加大电教片的学习宣传、推广运用,实现电教片价值的最大化。

四是电教片制作专业力量不足。高质量的电教片需要具备专业的拍摄、剪辑、音效等技术支撑,还需要配备先进的拍摄设备、后期制作软件等,但目前基层存在制片专业力量不足、设备落后、技术支撑不够等问题,给电教片脚本创作、实地拍摄、后期制作等一系列工作带来很大影响,制约了制片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整合各类资源,建立基层制片专业力量显得尤为必要。

---此处隐藏1069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加强对电教片选题的精准指导。题材的选择是电教片制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征集选题时,可由基层先多报送一些选题,既突出一些宏观选题,也要体现一些“小切口”选题,再根据当年选题重点进行取舍。对于一些具有县域特色的选题,可适时分类建立选题资源库,进行长远规划。同时,在科技、环保、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加大选题力度和报道深度,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前瞻性。

二是创新电教片制作思路及表现手法。打破传统模式束缚,采用多样化的叙事手法和表现方式,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电教片制作经验,指导基层采用纪录片、访谈、动画、微电影等多种叙事手法进行创作,积极探索新媒体技术如VR、AR的应用,不断提高电教片的观赏性、感染力和吸引力。在具体摄制中挖掘素材闪光点,找准切入点,“以小见大”,捕捉其中的困境、矛盾、亮点和希望,贴近党员和群众,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现“热点”,给人们以理性的思考、启发和教育。

三是积极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在传统媒体平台播放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依托微博、AAA、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广泛发布作品信息;通过视频网站、直播平台、公交线路等多渠道展播作品;通过线下宣传推广,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的传播格局。比如:我们2023年制作的电教片《人间至味是醋香》,今年2月份,在宝鸡市区61路、38路、8路、33路、36路等多条线路共计100余台车载电视循环播放,每车每天循环播放30次,社会反响较好。

四是积极破解专业力量不足问题。打通“单兵作战”壁垒,指导基层建立各具特色的党员教育资源建设工作模式,积极挖掘整合各行业部门、社会团体中具备相关专业能力的技术人才,常态化组织开展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加强创作者的专业培训和技术支持,鼓励跨界合作与资源共享。定期选派专业力量赴基层指导拍摄,形成群策群力、集中优势力量联合制片的良好局面。

五是强化制度机制保障。健全作品评审机制,对电教片内容、技术、版权等进行全面审查,确保电教片质量过硬。建立受众反馈机制,加强创作者与受众的交流互动,及时了解受众需求和意见。建立完善电教片经费保障、以奖代补等机制,鼓励激励基层创作更多优秀电教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