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坚持以教研组规范化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健全教育培训、日常管理、发挥作用相结合的工作链条,着力建强党员教育师资队伍,让党员教育培训由简单的“传声筒”变成党员的“加油站”。
以训提能,优化供给,实现受训施训的“双向奔赴”。一是把稳思想引领“方向盘”。突出政治引领,始终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教研师资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邀请省市党校专家教授、领导干部,围绕学习贯彻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及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等开展理论授课,不断强化政治素养,确保坚定正确方向不偏移。二是画好动态调整“同心圆”。建立培训“菜单式”授课、师资“点餐式”学习、课件“回应式”闭环教育机制,通过“课前按需点单、课中现场评估、课后反馈调整”模式,对课程内容、形式等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师资坐得下、听得进、有收获。三是造好技能提升“核心源”。聚焦“抓什么、训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统筹整合市委党校、高职院校等优势资源力量,紧扣教研组师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短板需求,围绕授课内容、授课技巧、授课方式等7个学习专题开班授课,让师资有效掌握教学实践技巧技能。
以研促干,严管厚爱,推动能进能退的“动态优化”。一是念好管理机制“紧箍咒”。制定《**市党员教育师资教学研究组运行规范》,树立“能者进、庸者退”鲜明导向,明确入库师资授课数量、时长及质量要求,对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或健康状况不能坚持授课等不适宜继续担任师资的,及时动态补充。二是用好以赛促学“炼钢炉”。坚持以赛促学、以学促教,开展市级教研组师资“十佳课程擂台赛”活动,打造教研组成员从备课、参赛、互评全程参与的培训链,促进教研组的参与度和互动感,对评出十佳课程纳入下年度优秀课程库,有效激发教研组师资上台讲课的热情。三是握好质量评估“雕刻刀”。健全由参训学员、授课老师、培训主办方等多方参与的培训质量评估机制,以市级重点培训班、“万堂示范课下基层”等活动为载体聚焦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和培训效果等进行满意度测评,课后及时跟踪反馈结果,推动课件优化提升。
---此处隐藏1038字,下载后查看---
以用促效,多维驱动,搭建线上线下的“展示舞台”。一是着力覆盖面开展“线上”云端送课。充分释放9个教研组课程研发、“十佳课程擂台赛”结果效能,依托**党员教育“一网三平台”,开设“党课开讲啦”“青年党员说”“嘉州先锋”“党课嘉园”等专题专栏进行宣传推介,制作微视频、微动画等党课新媒体作品40余部,不断提升党员教育影响力和覆盖面。二是夯实主阵地开展“线下”互动送教。遴选《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党建引领激活村级治理新动能》等精品课程40部,结合党员教育师资“万堂示范课下基层”活动,统筹安排8名省级、104名市级、373名县级党员教育师资到机关、园区、学校、村(社区)开展送课活动,覆盖4583个基层党组织、4.7万余名党员。三是活用多载体构建“多维”宣传矩阵。充分发挥乡村大喇叭覆盖点多、收听便利等优势,在全市1371个村(社区)党群服务活动中心设立“大喇叭”,把党的创新理论、专业技能等作为重点内容,搭建覆盖全市的“公开课堂”,每月固定时段播放各类音频5000余次,覆盖党员群众12万余人。
以新赋能,融合拓展,激发与时俱进的“创新活力”。一是深挖科技融合“新引擎”。积极引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为党员教育培训课程增添全新维度。例如,在党史学习专题中,借助VR设备重现重大历史场景,让师资与学员仿若置身烽火岁月,亲身体验革命历程,沉浸式感悟先辈精神,极大提升教学感染力与吸引力。同时,利用智能教学辅助软件,对师资授课表现进行实时数据分析,从语速、语调、肢体语言到知识点讲解时长等多维度精准剖析,助力师资精准改进教学风格,优化授课效果。二是开拓跨域协作“新视野”。打破地域壁垒,与周边城市乃至国内党建工作出色、教研实力雄厚的地区建立“党员教育协作联盟”。定期开展师资交流互访活动,互派骨干教师参与对方教研培训与实践教学,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库,拓宽本地师资眼界见识。联合举办大型党员教育研讨峰会,围绕新时代党员思想动态把握、教学内容创新突破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研讨,碰撞出多元创新火花,催生契合时代需求、贴合地方实际的教学新思路与新模式。三是培育特色主题“新品牌”。立足**本地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产业优势,精心打造系列特色主题课程品牌。如围绕**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设“守护嘉州瑰宝,践行党员担当”课程群组,涵盖文旅融合发展策略、生态环保攻坚行动等多方面内容,既凸显地方特色,又强化党员在地方重点工作中的责任意识与实践能力;针对**蓬勃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推出“党建引领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腾飞”系列课程,从农业科技前沿到农村电商运营技巧,全方位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情聚心,人文关怀,营造尊师重教的“温馨氛围”。一是打造舒心环境“栖息地”。加大对党员教育教研场所设施投入,建设温馨舒适的备课室、研讨室,配备高端智能教学设备、齐全的图书资料以及休闲放松区域,让师资在优质环境中潜心钻研、高效备课。同时,优化师资住宿与餐饮条件,在党校及培训基地周边设立专门的教师公寓,按照星级酒店标准装修布置,提供营养均衡、口味多样的工作餐食,全方位保障师资生活品质,使其无后顾之忧。二是构建关怀激励“暖心巢”。设立党员教育师资专项奖励基金,对教学成果突出、学员满意度高、课程创新成效显著的师资给予丰厚物质奖励,并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优先考量。关注师资心理健康,定期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讲座与一对一辅导,帮助排解教学压力、应对职业倦怠,确保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教学状态。每逢重要节日,送上饱含组织关怀的慰问礼品与祝福贺卡,增强师资职业归属感与荣誉感。三是铺设成长晋升“青云梯”。搭建多元成长晋升平台,为党员教育师资量身定制职业发展规划。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干部学院等深度合作,定期输送师资进修深造,攻读在职研究生、参加高级研修班,提升理论水平与学术素养。开辟内部晋升通道,选拔优秀师资担任教研团队负责人、课程研发项目主管等职务,赋予更多教学管理自主权,充分发挥其专业引领与示范带动作用,激发全员拼搏奋进动力。
以评增效,精准导向,筑牢提质升级的“稳固根基”。一是细化量化评价“度量衡”。制定一套科学缜密、全面细致的党员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理论深度、实践指导价值、案例时效性等多个子项,教学方式细分为互动性、趣味性、多媒体运用熟练度等维度,培训效果考量学员知识掌握程度、行为转变情况、对工作实际促进成效等层面,每项指标均赋予精准分值与权重,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真实反映教学实际水平。二是多元主体参与“听诊器”。除参训学员、授课老师、培训主办方常规评价主体外,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意见,邀请基层党员群众代表、行业专家学者、媒体观察员等参与评价。利用线上调查问卷、线下座谈会、实地走访调研等形式,收集不同视角反馈,让评价更具广泛性与代表性。例如,通过媒体平台公开课程片段,收集网友弹幕评论、留言建议,作为改进教学参考依据,实现评价全方位、无死角覆盖。三是结果运用转化“助推器”。强化评价结果刚性运用,将其与师资薪酬待遇、岗位聘任、课程存续紧密挂钩。对评价不佳课程立即下架整改,责令师资回炉重造,限期提升教学质量;连续多次评价不达标的师资,依规解除聘任合同。对优质课程加大推广力度,给予师资更多教学资源倾斜,助力打造明星课程、金牌师资,以评促改、以评促优,驱动党员教育工作持续高质量发展。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