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xx区聚焦更好担负党员教育服务中心大局的责任使命,坚持守正创新,突出精品特色,以“六个一”模式抓实阵地建设、资源配置、教育培训等各项工作,不断推动党员教育工作有质又有效,“焕新”更“走心”。
“一张网”建强阵地,构建党员教育“新格局”。一是锚定一个党校核心。构建“区委党校+乡镇街道党校+家门口微党校”联动模式,建立“1+23+N”党校培训体系,持续高质量推动区委党校建设,发挥其全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利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村民坝坝会等有效载体,打造党员群众家门口的微党校,推动党员教育培训向“最后一米”延伸。二是串联多条红色线路。升级打造北山小学堂、龙台罗家院子等37个现场教学点,制作集图文介绍、视频解说于一体的党员教育“红色矩阵”地图,开发“重走小平求学路”“缅怀伟人为民情”“追忆先贤报国志”3类精品红色研学路线,打造多层次、沉浸式培训课堂,让红色故事可感可悟,推动党性教育入脑入心入魂。三是拓展一批指尖课堂。建强用好“小平故里红”“云端党支部”等线上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常态化推送党的创新理论、党史故事,实现党课随时随地“指尖学”,让移动设备成为“移动课堂”。
“一盘棋”用活资源,激发党员教育“新动能”。一是优化师资队伍。按照政治素质过硬、理论素质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原则,从党员领导干部、党员专家学者、基层党组织书记、优秀技术人才中遴选36名师资入选区级党员教育师资库,强化党员教育“硬支撑”。根据党员培训需求,分层分类开展专题辅导培训,统筹调度师资库教师广泛开展送教送训,满足党员能力提升所期所盼。今年以来,共开展送教活动58次,覆盖党员3000余人。二是创新教学精品。深挖本土红色资源和英雄事迹,推出《红岩英烈:杨汉秀》《最可爱的人:英雄杨仁富》等精品微党课12部,举办“光影映初心”活动,指导开发先进党员事迹、基层治理典型、英雄党员故事等优秀党课微视频12部,展播观看达10余万人(次),推动学习教育“声声入耳”。三是丰富培训班次。根据党员的身份职业、培训需求,精心打造差异化的培训班次、教学内容,依据区委党校主阵地、乡镇街道微党校,根据不同的培训班精准培训党员,实现人尽其学,学有所获。今年以来,分领域开办区级普遍培训班17期,乡镇街道开办集中性兜底培训班152期,覆盖党员2万余人。
---此处隐藏935字,下载后查看---
“一体化”抓实教育,推动党员教育“新发展”。一是上下联动互促。强化区委党校对乡镇街道基层党校的教学指导和联动,提升基层党校教学水平,采取“区级主会场现场教学+基层分会场同步直播”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理论学习、业务指导培训32期,覆盖党员8500余人。持续开展“万堂示范课下基层”活动,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坚持在基层讲好讲透“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政策思想。二是理论实践互融。坚持把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员培训主线,贯穿党员思想政治建设始终,在乡镇街道党校重点设置实践课程,在农业发展一线、项目建设前沿等现场设置教学点,以先进党员、业务能手指导教学技术技能,推动党员提能强干,提升学习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分类施教互补。针对流动党员、离退休干部党员等特殊群体分类施策,为该类党员群体提供学习交流、作用发挥的平台,将党员分享学习心得体会,作为集中学习教育的规定程序,推动特殊党员群体以身作则讲、带头示范干,让党员先锋作用久久在一线彰显。
“一品牌”塑造特色,铸就党员教育“新标识”。一是凝练本土文化内核。深度剖析区域独特的民俗风情、历史传承与奋斗历程,将传统农耕智慧中蕴含的坚韧质朴、地方手工艺传承彰显的精雕细琢精神,融入党员教育素材,塑造“古韵新韵共绽、党性初心同辉”的文化品牌形象。例如,以本地古老的纺织技艺传承为蓝本,讲述一代代匠人守正创新、服务社群的故事,提炼其中坚守岗位、精益求精、奉献社会的价值理念,编写成鲜活教材,让党员领悟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深刻内涵,在传承地域文化根脉中强化党性修养。二是打造专属教育符号。设计具有辨识度的党员教育标识,涵盖代表地方红色地标、奋进历程的视觉元素,配以朗朗上口且寓意深远的宣传口号,如“红脉[地名],铸魂领航”,统一运用在党校建筑外观、教学资料、线上平台界面等。同步推出系列文创产品,印有标识的笔记本记录党员学习心得,徽章成为党员身份与责任的醒目象征,让党员在日常使用、佩戴中增强归属感与荣誉感,提升品牌的传播力与感染力,使党员教育特色深入人心。三是培育明星教学课程。聚焦本地发展典型案例,培育“明星课程”梯队。像以乡村振兴中“[村名]蜕变之路”为主题,详述从贫困落后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全过程,剖析基层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冲锋、群众齐心参与的成功密码,邀请亲历干部、党员先锋登台授课,分享实战经验与心路历程。这类课程凭借强实用性、高故事性,吸引省内外兄弟单位观摩学习,打响本地党员教育品牌知名度,输出可借鉴的“[地名]模式”。
“一机制”强化考评,筑牢党员教育“新保障”。一是健全学员考核细则。针对不同层级、类型党员培训班,制定精细化考核指标体系,涵盖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实践参与度等维度。课堂上,将出勤、互动发言质量量化计分;课后,布置贴合岗位与培训主题的实践作业,考量党员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成效,如要求社区党员围绕社区治理难题提出创新方案并评估落地可行性。对结业考核不达标者,安排补考、回炉重造,确保党员真学、真懂、真用,将培训成果切实转化为工作动力与能力提升。二是完善教学质量评估。构建“学员评教+同行互评+专家鉴教”多元评价网络。学员结业时,匿名填写教学满意度问卷,对师资授课风格、内容深度广度、教学方法适配性等细致评价,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一手依据;定期组织教师互评,交流切磋教学技巧、课程设计,共同打磨优质课;邀请党校系统专家、党建领域权威,对课程进行专业“把脉”,从理论高度、实践指导价值、党性教育深度等层面审查,优胜劣汰,保障教学品质始终过硬。三是建立激励问责闭环。依据考核评估结果,设立教学、学习双向激励机制。对教学评价优异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优先评优、选派深造机会,激励其深耕教学一线、创新教学形式;对学员中表现突出者,颁发“学习标兵”证书,在职务晋升、评先评优中优先考量。与之对应,对教学敷衍、学员差评较多教师,予以诫勉谈话、暂停授课资格整改;对无故旷课、学习态度不端正党员,通报批评并与所在党组织年度考核挂钩,压实教与学双向责任,护航党员教育行稳致远。
“一平台”汇聚合力,拓展党员教育“新视野”。一是搭建交流合作联盟。联合周边地区党校、党员教育机构,组建跨区域“党员教育协同发展联盟”,签订合作协议,定期举办“党建经验共享会”“红色教育资源联展”等活动。分享各地在产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党员志愿服务优化等方面特色做法,整合诸如革命遗址遗迹、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等优质资源,互设教学点、互派师资讲学,拓宽党员视野,汲取多元经验,为本地党建工作注入新思维,提升党员在区域协同发展格局下的履职能力。二是对接高校科研资源。与知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研究中心等深度合作,搭建“产学研教”一体化平台。高校专家团队为本地党员教育课程更新、理论研究提供前沿学术支撑,协助开发高端讲座、专题研讨课程,解读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地方为高校师生提供实践调研、志愿服务基地,选派优秀党员参与高校党建课题调研,双向赋能,借助高校“外脑”提升党员教育内涵与层次,增强党员对复杂理论问题理解深度。三是引入社会智慧参与。敞开大门吸纳社会组织、企业党建达人助力党员教育。邀请企业党建工作模范单位分享“党建+企业文化”“党建+生产经营”融合策略,助力本地非公企业党员明晰党建引领发展路径;社会组织凭借贴近民生、灵活多元优势,参与策划社区党员志愿服务培训、弱势群体帮扶指导课程,充实党员教育内容库,让党员教育更贴合社会实际需求,凝聚各方智慧力量,共绘党员教育绚丽新篇。
汇报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