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概述
(一)《两法》执行情况
从调研的情况看,宁陕县公安系统在贯彻实施“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工作中,尤其在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以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成效显著,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有成效。县公安局通过组织学习培训、以案讲法、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公安干警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学习教育,重点在思想认识上进一步强化尊重和保障人权理念,更准确地理解新“刑诉法”精神,更全面地把握新“刑诉法”规定。一方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组织开展相关的理论与实务研讨,不断深化对新“刑诉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认识,为“两法”的贯彻实施奠定了较好的思想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2015年以来,县公安部门采取传统和新兴媒体结合方式,大力开展治安管理处罚法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村组”活动,先后开展宣传活动600余次,组织法制讲座18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60000余份,发布重点人员预警信息3220余条,共发放《治安管理处罚法》单行本10000余份,宣传单50000余份,张贴标语2000余条,解答群众咨询10000余次,群众知法、守法、懂法的意识不断增强,为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贯彻执行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同时通过开展“全警大学法”活动,积极推进执法资格等级考试,制定出台执法资格考试奖励办法、多措并举提高执法资格考试合格率,并定期到一线执法单位开展实地指导培训工作、使干警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两部法律及相关规定。二是解放思想,制度创新有亮点。县公安系统在贯彻新“两法”工作中善于创新,探索出很多好的模式和做法,得到了上级公安机关的充分肯定。推行了“案件管理中心+机制”模式,将办案过程中的人、财、物、场所、卷宗等关键要素,实行精细化管理,推动“五位一体”执法管理机制再升级;固化“办案民警初审+专(兼)职法制员全程审核﹢执法部门负责人重点审核+法制民警全面审核﹢分管领导精准审核”的五级审核把关机制,细化五级审核把关职责,倒逼规范执法。三是更新理念,执法方式有转变。县公安局能结合自身职能,认真研究新刑诉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更新执法理念、转变执法行为、调整工作方式,明确了“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的执法理念,推行所队领导示范办案制度,定期对评选的优秀和瑕疵案件进行讲评。严格落实网上案件考评,加强日常监督考评。按月下发“法制暨执法规范化建设、阳光警务执法办案公开、执法质量考评、执法办案场所”四个考评通报,遵照“日记载、周销号、月考评、季归档”工作规定,让执法工作无死角。在侦查过程中,自觉接受检察机关监督。2016年会同县检法机关制定了《宁陕县公检法联席会议制度》,共召开会议10场次,有效助推刑事执法规范化前行,结合执法工作实际出台执法工作指引26件。四是依法履职,执法力度有增强。2015年以来,县公安局严格依照诉讼法认真履行职责,加大了对影响社会稳定的刑事案件的办理,刑事立案650起,刑事拘留238人,提请批准逮捕181人,移送审查起诉295人。五是加大投入,执法环境有改善。县公安局在局机关建设了标准化执法场所办案区,在各执法所队建设了执法办案中心。2016年对全局执法办案场所进行升级改造,所有刑事案件都必须在办案区办理,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实现了对执法行为全方位、全流程、全过程的实时记载、监管;2016年完成案件管理中心标准化建设,负责全县警情登记、分流、受立案等工作的全程监管。按照“中心+室”工作模式,在4个部门警种和7个派出所建立案件管理室11个,配备案管民警11名;制作了执法办案区规范使用演示片,投入20余万元资金,建立了音视频防磁防辐射储存系统暨执法记录仪存储管理系统;建成执法记录仪数据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对民警执法办案的全程监管。
(二)执法规范化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公安局通过加大执法培训、完善执法制度、强化执法监督、改善执法条件等措施,积极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得到加强,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社会治安持续稳定,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此处隐藏5216字,下载后查看---
(三)借助信息推力,加强执法监督。“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加强执法监督,是提高执法质量重要保障。一是整合资源推进执法监督体系建设。法制、督察、信访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改变力量分散、监管不力的状态,努力在执法责任制落实上求突破、见成效。特别是法制部门要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在案件审核中认真细致,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积极指导规范办案部门规范办案。二是进一步完善网上执法监督平台。面对机构改革,森林公安业务融入公安局后,应加大统筹管理力度。虽然目前林业行政案件、警务综合平台建设已初见成效,实现了网上执法办案、执法监控、执法问题研判和执法质量考评一体化流程,为监督指导工作提供依据。但仍然要进一步推进执法信息采集、存储、传递、办理,法律文书网上制作、网上传递、网上审批,积极推进执法监督系统建设,努力探索网上执法质量考评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三是不断创新执法考评机制。要进一步改进考评方法和内容,加强随机性考评和个案考评,开展明查暗访和个案剖析,强化领导干部法律素质测试和执法重点薄弱环节考评;对发现的突出问题要狠抓督促整改,使执法质量考评确实起到执法监督的作用。
(四)完善办案机制,强化执法保障。一是转变传统执法模式。要彻底摆脱“重审轻查”、“重口供轻证据”等思想影响,切实改变“先抓人取口供、再找其他证据”传统办案模式,加快实现由“依赖口供破案”向“依靠证据办案”的转变,彻底杜绝采用刑讯逼供、精神折磨等非法方法获取口供问题。二是改革办案体制机制。逐步推行复合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办案机制,通过强化培训、交流轮岗、考核激励等措施,提高基层执法民警的办案技能,提高队伍整体办案能力。三是强化办案保障措施。加大投入,切实为执勤民警配备摄像机、录音笔、数码相机、警务通、警械具等执法必需设备,不断提高现场证据采集和民警自我保护能力;规范办案、监管场所管理,充分利用建成的执法办案区询问室、讯问室、候问室,严格遵循讯问犯罪嫌疑人全程录音录像制度,坚决确保执法安全。进一步规范基层所队功能区设置,严格按照四区分区设置,强化安全管理。四是强化执法依法维权。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抗法行为,坚决维护民警合法权益,遏制袭警案高发态势,消除恶劣社会影响,切实恢复民警公正严格执法的信心。
(五)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综合素质。队伍素质直接决定执法质量和水平的高低。一是逐步拓宽学习平台。要以“三个必训”为抓手,以服务实战为目标,及时更新民警知识结构,不断提高队伍执勤执法能力。鼓励各一线办案部门采取自行组织法律辅导、案例点评、选择典型案例旁听庭审等多种形式,着力提高民警执法技能和现场处置能力。二是不断激发学习动力。全面推行执法资格等级管理制度,大力推行主办民警制,有效提高民警学法用法的积极性,督促民警主动开展法律学习,努力培养一批执法办案的行家能手。三是主动开展执法帮扶。县公安局法制等业务部门要以基层执法质量考评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主动为
基层执法提供法律服务,帮助基层提升执法水平。要紧紧围绕公安实战,主动加强对法律法规适用的分析研究,特别是对群众反映强烈、基层感到困难、处理较为复杂的突出违法犯罪问题,适时为基层提供业务指导,提前介入指导办案。
(六)夯实基层基础,提供组织保障。县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公安基础建设对于促进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大对公安工作投入力度,继续巩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成果,为基层公安工作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一要进一步加强治安防控设施建设,安排和落实专门资金,改造提高相关设施装备,逐步完善治安防控体系,不断提升全县社会治安管理工作水平;二要加大视频监控等信息化设备建设应用,提高技防设备防控能力和防范覆盖面,不断夯实治安管理基础。继续增加摄像头视频监控的投入,进一步安装好主要街道、关键路口、校园门口、单位办公场所、集贸市场的监控装置,特别是在新场等无派出所的镇要优先实施并加快雪亮工程进度,确保治安监控不留死角。同时,要逐步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大数据共享,不断提升科技防范水平;三要逐步研究解决公安机关的编制和警力不足等问题,建议省市县公安系统共同努力争取为基层公安机关增设编制和配齐民警,通过省招公务员渠道、加大招录公安干警力度,缓解基层民警严重匮乏的现状、以适应工作需求,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廉洁高效、公正文明的公安执法队伍,推动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加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