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更新时间:2023-02 来源:网友投稿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策执行还不彻底。选择在教育资源和教学质量相对较好的学校学习是学生、学校和家长的共同期盼,而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是学生升学的重要因素,在当前高考政策下,考不上高中的学生要向中职学校分流,使中小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学校虽然执行了政策,但为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部分老师在减少作业布置量方面动力不足;个别家长为了提高孩子考试成绩,仍然要求老师多布置作业;部分学生为提高考试成绩,主动做课外作业。这使得“双减”政策的执行并不彻底。

二是课后教师服务质量还需提升。“双减”政策中着重提到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但当前部分学校参与课后服务的人员结构配置以学科类教师为主,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高质量做好课后服务的要求。同时,老师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后,对课后服务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专业性也有一定差距,农村学校问题尤为突出,部分老师兼任多门课程,

后服务存在专业性不强、服务内容不丰富、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

三是广大教师负担过重。“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学校、学生和家长产生了深刻影响,教师既是此次改革任务的承担者,也是改革带来的压力和后续效应的承受者。随着课后服务的全面实施,教师的工作负担明显增加,教师实际用于备课、读书、研究教育教学的时间少了,许多学校将教研会、政治学习等都会安排在晚上或者下午六点以后,使得广大教师教学负担过重。

四是部分家长焦虑不减。“双减”政策出台以来,中小学生的负担明显减轻,但家长的焦虑并未随着政策的出台而减轻,在某些方面反而有进一步加剧的倾向。一部分家长担忧,在作业量减少,小学一二年级甚至没有书面作业、没有纸笔考试的情况下,孩子能不能学好。也有家长担忧,当培训机构被大量取缔,“想给孩子报个班”都难的时候,孩子该如何应对高考。因而,“双减”政策在缓解家长们原有的焦虑的同时,也给家长们带来了新的焦虑点。

二、对策建议

一是转变教学方式。不断加强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执行力度,使每个学校认识到“双减”政策是促进教育公平、维护教育生态的有力举措,进一

---此处隐藏1409字,下载后查看---

步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根据《意见》要求,理设计作业量,提高作业布置质量,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根据不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的作业。要不断在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上下功夫,帮助学生高效率巩固知识。

二是优化师资配置。探索实行教师动态核编制度,补齐补足教师岗位编制,在教师招聘时,设置更多素质教育老师岗位,从源头保障师资力量。要加大“全科教师”培养,针对农村中小学,实行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定期开展城市中小学与农村中小学教师交流,在学区内实行教师“走教制度”,加强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另外,聘请专业人员参与学校工作,探索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让校外培训机构为学校提供规范优质的课后服务。

三是完善配套政策。建立教师“弹性上下班”和“课后服务补助”制度。在教师完成固定的工作时长、规定的工作任务和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教师休假,课后服务应设立AB岗制度,方便教师应急调整时间。建立专项资金薪酬和奖励机制,进一步明确规定教师每课时补助标准的区间范围,不断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确保课后服务水平的提升。

 

 

四要加强培训监管力度。要常态化把控教培机构动态,对可能影响“双减”政策落实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不断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资质,积极引导教培机构转型,加大对机构和校外培训老师审批力度,要加大对私教和“一对一”等隐形变异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让教育回归校园、返璞归真。

五是强化宣传引导。加大“双减”政策宣传力度,不断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学校要牢牢扛好“双减”政策落实的主体责任,不断改善学校资源供给,让学生在校内教育中“吃饱吃好”,结合“双减”后学生学习内容和时间的变化,组织开展体育锻炼、学农实践等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爱好,让更多孩子在减负担的同时增长知识、兴趣和能力。家庭方面要树立适当的教育期望,给孩子一个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从培训班、作业堆里解放出来,参加更多意趣盎然的课外实践。家长需要从突破认知、提升能力等方面努力,从根源上缓解自身的教育焦虑。社会方面要建立多维度的支持体系,为学生提供多种社会实践场所,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开发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教育培训工作,为孩子规划适合的成才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