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更新时间:2023-02 来源:网友投稿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之后,党中央又一再强调要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那么, 怎样理解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怎样去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回答这两个问题:一是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二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是,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三是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问题。

一、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一)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此处隐藏11531字,下载后查看---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是非常重视的,要求越来越具体,措施越来越明确。

居民财产性收入,指的是家庭拥有的动产和不动产通过交易、出租财产权或进行财产营运所获得的利息、股息、红利、租金、专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出让纯收益等。2013年我国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为1423元,到2020年已经增加到2791元,但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仅为87%。所以,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但在居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

那么,怎样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一是居民的房产性收入;二是居民的投资经营产品收入,包括投资于储蓄、债券、保险、理财产品以及股票、期货、黄金、外汇市场等取得的收入;三是居民投资于实业的收入,如投资股份合作制企业获取分红收入;四是收藏性收入,如收藏品的增值、拍卖、转让、出租、出借;五是农村居民在土地方面的财产性收入。

(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大关键,就是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所占的比重。中等收入者,是指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在收入分层序列中属于中间状态的社会成员。中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中等收入群体,但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并不高。所以,怎样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我们必须要破解的一道难题。

为什么要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指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 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消费是我

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等收入群体是消费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约有4亿中等收入人口,绝对规模世界最大。要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重要政策目标,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

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要扩大人力资本投入,使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我们要怎样精准施策,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一是高校毕业生,即有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之一;二是技术工人,要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到技术工人队伍中来;三是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要改善营商环境,切实减轻税费负担,提供更多市场化经营服务;四是进城农民工,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教育等问题;五是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基层职工,******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指出,要适当提高公务员特别是基层一线公务员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基层职工工资待遇。

(五)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

第一,就业是民生之本,必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

第二,要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

第三,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减轻家庭在住房、教育、育幼、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支出负担。

(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为什么要强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果拥有同等收入的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那么他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就会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不同地区居民、不同社会群体和不同社会成员享有比较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良好生活环境,对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要求我们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有效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 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居民和职工、城市和农村的保障待遇差距;完善兜底救助体系,加快缩小社会救助的城乡标准差异;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租购并举、因城施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重点解决好新市民的住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