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优化县域“放管服”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3-09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十八大以来,放管服改革在各个层面广泛且深入推进,改革举措不断增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改革范围逐渐扩大。放管服改革的实质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行政管理体制更好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县域政府来说,放管服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力抓手,通过改革能够有效推动政府从管理职能为主转向服务职能为主,以便捷、贴心的服务为市场主体的发展扫清障碍,推动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一、县域放管服改革实践与成效

积极贯彻简政放权,推动审批效率提速。一是各县级政府积极落实三集中、三到位政策,将涉及民生的审批职能部门、审批事项几乎都入驻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积极推进一窗受理、内部流转。同时进一步精简各项办理手续、缩减办理时间、优化办理流程,变过去的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大大缩减了办理时限,提高了审批效率。二是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削减了大量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各类非行政性审批事项。同时进一步编制行政审批清单和推出最多跑一次清单,实现审批清单之外无审批,推进审批规范化、标准化。三是大力推行商事制度改革,为企业谋便利,激发经济的活力。深化先照后证改革,实行一照一码,多证合一的模式,推行电子证照,实行跨部门互认;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制,大大降低市场的准入门槛;在资金方面,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做好稳岗纾企的工作;为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牵线搭桥,解决其资金不足、运行受阻的困难,通过扩宽市场主体融资渠道,解决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真正为企业主体的发展扫清障碍。

积极创新监管方式,消除监管真空地带。一是改革监管方式,通过事中事后监管,消除监管真空。同时,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模式,以随机抽取检查人员和被检查企业的方式,实现监管的公平与高效;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监管机制,推动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失信惩戒机制。二是打造综合执法队伍。整合县域内的执法队伍、执法资源,通过精简队伍,打造高效、全能的执法机构。三是根据企业主体性质,进行分级分类监管。基于企业的信用信息,对企业进行等级划分,实行分级监管,减少对信用高的企业主体的监管频率,加强对信用低的企业主体进行监管的频次;运用互联网+监管的方式,整合监管数据,进行监管的实时监测,提高监管的效能。

扎实推进一网通办,助力政务服务标准化、便捷化。一是贯彻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政策。各县级政府都创建了各自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扎扎实实推进一网通办。在此基础上,投放了相应的政务服务自助办理机器,提供24小时服务,进一步畅通群众的办理渠道。二是构建清单管理制度,规范政务服务。通过编制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收费清单、服务清单,拉起政务服务一张网,既便利群众也规范了自身的权力运作,将自身的责任置于制度的约束中。同时,通过编制相应的办事流程和在大厅内部设置咨询引导人员,进一步推动政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三是建立政务服务监管机制。部门内部建立监管评价机制,对办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管考核。同时,通过12345服务热线或政务大厅投诉渠道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态度进行评价,进一步完善政务平台好差评制度,从制度上改变以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局面。

---此处隐藏7259字,下载后查看---

促进县域层面跨省通办便利化。我国是人口流动大国,县域人口流动数量占全国人口流动总量的绝大多数。流动人口面临着业务办理需要多头跑、来回跑的难题,办理时间长、成本高等问题随之产生。对此,县级政务服务大厅可设置跨省通办窗口,为市场主体和流动人口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如今,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区域之间数据和业务分散的局面。基于此,各县域要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为枢纽,设立跨省通办窗口,落实涉及民生高频事项跨省通办的政策,大力推广网上跨省通办业务。同时,要加强对跨省通办窗口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技能水平,以更好地提供便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