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体育强国专题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

更新时间:2023-11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国际影响力、满足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当前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下,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的不断深入,将体育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矢志奋斗的目标和指向。在新征程上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要聚焦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推动体育事业创新发展。下面,围绕中心组研讨交流主题,我谈几点体会,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以竞技体育实力的不断提升,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以竞技体育优异成绩的取得,促进中华民族的自信、自强与自立。竞技体育作为体育强国建设的显性指标和战略支点,能够进一步激发社会不同阶层的民族自豪感与社会凝聚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因此,要继续强化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在世界大赛中取得更为优异的运动成绩。一方面,保持对竞技体育发展的持续投入,以优异的竞技成绩强化体育强国的实力与地位,推动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步伐,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世界体坛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持续推进我国竞技体育改革创新,优化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不均衡的局面,推动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目、冬季冰雪类运动项目和“三大球”项目竞技实力的不断增强,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通过补齐短板、巩固优势项目、提升弱势项目,实现我国竞技体育整体实力的均衡发展与全面提升。

以竞技体育为桥梁,实现文明的交流互鉴。竞技体育间的交流、互动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展的卓越成就,有助于与世界各国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竞技体育在我国对外交流中的作用与价值更加明显,能够有效推进中华优秀文化与世界其他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互动,实现我国与世界各民族发展的求同存异。一方面,通过继续举办、承办高水平、国际性的体育赛事,让不同国家的运动员通过竞技体育,增进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步与体育强国建设的认知与理解,增强我国在世界体坛的正向影响力和文化引导力。另一方面,与世界不同国家、地区开展更加多样的深度交流,以竞技体育为沟通语言,发挥纽带作用,拓展政治文化交流的空间,以文明的交流互鉴,增进相互理解、信任和友谊。

---此处隐藏2768字,下载后查看---

以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让人民群众享受更美好生活,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核心目标在于促进全民健康。新时代新征程,体育更要为人民健康筑基,通过体育强国建设充分发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让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实现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一方面,完善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协同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体育健身作为非医疗干预手段在促进健康中的有效作用。推广集运动营养、科学健身、伤病防护、心理调适于一体的主动健康管理新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新建社区运动与健康服务中心,通过全民健康促进全民幸福。另一方面,探索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共生的发展方式与实现路径,围绕“科学减脂”“体姿改善”“近视防控”“心理健康”“心血管健康”等主题,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运动健康干预手段和方法,构建多种类型的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为群众“会健身”“健好身”提供科学指导,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三、以学校体育的革命性变革,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升学生健康水平,促进良好体育行为的养成。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群体的体质健康问题,不仅将其列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还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工作。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质整体水平仍不容乐观,这就要求广大体育教师要围绕体育教学改革要求,提升学生健康水平。一方面,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创新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将更多学生喜欢的新型体育运动引入课堂,并通过创设适宜的运动情景、运动形式,让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动起来、玩起来、乐起来,在身体教化中达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标。另一方面,优化教学理念、革新教学认知,以“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为教学导向,使学生不仅能够科学认知健康的体育运动行为,还能够按照知识的指引去开展体育锻炼,促进体质提高、建立良好体育行为。

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健全的人格形成。学校体育教学是提升学生身体素养的重要阵地,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要求必须补齐教学短板,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改革要求,通过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全面育人。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加大对体育教学场地、设施、器材以及师资的建设投入,合理配置体育教学资源,改善开课所需的硬件和软件条件,让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有效地进行体育活动,有更多机会参与校园体育活动,保证校内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要求,达到体育教学改革的量化和质性要求。另一方面,要推进“体育”与“德育”同向同行,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厚植家国情怀,以及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将其所具有的“德育”内涵释放出来,并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充分激活学生的思想认知系统,促进学生增强自爱、自强、自尊和自信,促进形成健全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在体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可以改变教学过程中运动技能传授与道德品质塑造相互分立的局面,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使学生良好品德塑造、体育知识获得和素质能力培养三者一体推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融合,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推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深入挖掘课程资源、打造经典课程案例。我国作为体育大国,在新中国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有着无数脍炙人口、励志向上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体育课程立德树人教育的优质素材,通过与知识传授、运动技能练习的有效融合,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精神世界的升华,以此促进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发言完毕,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