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党支部建设典型案例

更新时间:2023-12 来源:网友投稿

一、坚持守正创新,创新D员教育管理模式,开发D员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

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改进D员教育管理工作,不断提高D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最大限度解决流动分散和船岸交流沟通不畅等问题,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D员教育管理方式。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的思路,推动D员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移动客户端平台一体化建设,建立D性教育基地网络平台,依托D员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开发外委D员流入流出管理、D员亮身份、D组织活动指导管理、发展D员管理、D费收缴管理等业务,为D员提供在线学习培训、D组织关系转接、参与D内事务和关怀帮扶等服务,实现D员动态管理、D组织关系转接等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智慧化。注重利用信息数据,对D员队伍状况和D员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实时分析研判,听取D员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治,不断改进工作。坚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充分利用组织培训、召开会议等时机,集中开展D员学习教育,实现“在岗与公休有效衔接”,实现管理教育的持续性,确保休假D员思想不“休假”。

二、坚持胸怀天下,创新D员培养输送路径,提升D员队伍整体素质

---此处隐藏515字,下载后查看---

抓好D员队伍建设是基础,选配好D支部书记则是关键。针对当前多数外委的现状,要把提高素质作为成长培养的重要内容,打破“两长”隶属关系,全面推行“培养+输送”机制,把专属“两长”库的干部培养成D员、把自有D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把D员骨干输送到重要岗位,充分发挥D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升D员队伍的建设质量。创新培养输送路径,在专属“两长”库中大力发展D员,制定把非D员“两长”培养成D员的工作计划表,安排岸基端具有较高素质的D员与重点培养对象结对,通过讲D课、压担子、提要求和吸引他们参加D内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等方式,使业务骨干增强D的观念、强化D的意识,让他们从教育和实践活动中,感受到D的感召力和D员的先进性,提升其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同时根据D员的业务专长、思想状况等实际情况,帮助指导D员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确立适合的培养方向。通过组织开展技术D课、技术示范、典型指导等活动,丰富D内组织生活,提升D员的技能水平。在遵循干部选拔程序的前提下,制定把D员骨干输送到重要岗位的具体操作规范,推荐D员骨干到生产经营管理等技术和行政管理岗位,对于特别优秀的D员骨干,按有关规定纳入相应层级的后备干部进行重点管理,让D员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促进D员、D组织和企业共同发展。

三、坚持系统观念,创新D支部履职考核评价体系,激发D员干事创业热情

对于来说,安全营运、降本增效、提高的整体素质是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要坚持系统观念,把D建评价体系纳入管理综合体系中考量。公司目前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全管理综合体系和评级考核办法,要把D建工作任务作为评级管理和考核评价同时纳入,把D建工作达标与安全指标达标同时作为评级考核中的“一票否决”项,通过考核奖惩,把D建工作作为提升管理水平、保障安全的重要内容,促进D建工作质量提升,使D建优势有效转化为促进安全的动力。在执行层面,要坚持联系实际,紧紧围绕安全生产这个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把盯紧安全生产、设备维保等实践环节上。同时,要把D建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船长要团结带动全船做、全员做、全方位做,形成强大合力。岸基端更要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支持,形成“船岸联动共同做”,实现D建从形式化到行为化的转变。要把风险监督检查作为D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加油加水、污油水回收等关键岗位和环节的监督,对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必须抓早抓小,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营造风清气正的廉洁氛围。

四、坚持至上,创新D支部关心关爱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关爱活动

D建归根到底做的是群众工作。只有让广大D员政治上得到激励、工作上得到支持、待遇上得到保障、心理上得到关怀,才能不断激发D员队伍的生机活力,增强D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向心力。要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创新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关爱活动。如针对工作时间集中、工作环境闭塞、天气无常、安全压力大、与家人长时间两地分居等问题,与心理健康机构合作开发心理健康监测系统,开展心理压力疏导讲座,研发心理压力疏导设备,定期分析研判思想动态,制定心理健康保障措施等,做好提前预防,主动消除各种思想隐患,提升心理素质。在此基础上还可“建立X嫂联络站”,针对思想动态、家属情况和家庭状况,建立家庭档案本、登记表,进一步关心关爱,帮助解决家庭的实际困难,增强及家属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实现“红色战斗堡垒+蓝色温馨港湾”双重保障。建设好D员活动室、D建文化长廊等活动阵地,积极打造“+”系列活动。如“+互联网”,利用AAA公众号、AAA群等,构筑线上云端沟通渠道;“+文化”,建设图书馆、开展摄影比赛、读书会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家庭/家人”,通过制作家庭影集、给过生日、展播家书等活动,营造“家”文化。把用餐、休息的场所装饰成为别具特色的心灵港湾,配备符合需求的文体硬件设施,开展好健康饮食等文化活动,使更具家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