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作新时代财政青年必须厚植为民情怀

更新时间:2024-04 来源:网友投稿

  “百年道路、初心如磐。”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大家作为新时代财政青年,要通过认真学习党史中有关党领导财政工作的重要文献资料,不仅深刻认识到“以人民为中心”是建党以来党领导财政工作的鲜明底色,是党领导财政经济战线获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更切实感悟到新时代做好财政工作必须牢记初心使命,自觉厚植为民理财的真挚情怀。

  一、作新时代财政青年必须坚持为民理财的出发点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GCD的根据地范围较小,又是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并实行着有利于广大民众的税收政策,而国民党占据着广大的区域,大量搜刮民脂民膏,为什么反而最终财政破产?中国GCD的财政经济政策为什么“行”?

  1927年中共五大通过的《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议决案》辩证论述到:GCD应坚决的反对增加劳苦群众经济负担的企图,因为这不是解决财政困难的方法,而恰巧相反,这种企图却会削弱国民政府的基础。1934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再说苏维埃的财政政策》指出:苏维埃的财政政策与财政的使用同国民党是根本的不同……苏维埃把主要财政负担放在剥削者身上,国民党则把主要财政负担放在工农劳苦群众的身上。1941年林伯渠同志在《抗战中两条经济路线的斗争》中深刻阐释到:我们GCD和国民党顽固派在财政经济问题上的出发点是不同的,我们是为着支持长期抗战并照顾各抗日阶层人民利益,而不是只利于大资产阶级。”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审查通过的《华北财政经济会议决议》亦明确要求:财政工作不能仅从几百万脱离生产人员的生计出发,而必须从一万万九千万人民的生计出发,民富即国富,这是我们与国民党不同之点。

  GCD领导下的财政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任务,但财政工作的出发点没有变,那就是始终为了人民。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财政亦面临巨大的内外压力和挑战,要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必须要始终不渝、毫不动摇把为民理财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践行初心使命,持续做大“蛋糕”,努力分好“蛋糕”;要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唯有此,广大人民群众才能自觉地认同、坚定地支持党领导下的财政工作。

---此处隐藏3425字,下载后查看---

  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进入新时代,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注重传承造福人民的好传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集中财政资金予以保障。要突出保基本兜底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确保民生支出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财力状况相匹配,切实增强民生政策的可持续性。

  四、作新时代财政青年必须筑牢植根人民的连心桥

  历史证明,植根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应对各种困难挑战、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的重要保证。

  1939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严格建立财政经济制度的决定》提出:要注意认真的严格的建立财政经济的制度,发扬艰苦作风励行节省,以便坚持抗战。1941年李富春同志在《对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政策的意见》指出:抗日战争是长期的持久的战争,要从经济上保障军事的需要与军事的胜利……要在战争中建立能够支持长期战争的自力更生的经济基础……必须实行民主,动员全民族的力量,发扬各抗日阶层全体人民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才能完成。毛泽东主席1942年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更深切回忆道:我们不要忘记人民给我们帮助的重要性。人民给了我们粮食吃:1940年的九万担,1941年的二十万担,1942年的十六万担,保证了军队和工作人员的食粮。1941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的指示》则明确指出:根据地的财政政策必须注意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的配合……我党政军均应了解,假若民力很快的消耗完,假若老百姓因为负担过重而消极而与我们脱离,那么不管我们其他政策怎样正确,也无济于事。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新形势下,做好财政工作要传承艰苦奋斗的作风,把牢预算管理、资产配置、政府采购等关口,当好“铁公鸡”、打好“铁算盘”。要坚持过紧日子不动摇,注重节用裕民,以政府的紧日子换取人民群众的好日子。要着力在“效”上看高低见担当,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效能、提增发展效益,抓早抓紧抓实财政改革发展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