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做合格的组工干部

更新时间:2024-11 来源:网友投稿

6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举行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总书记提出了五个“要抓好”,即“要抓好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抓好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要抓好党的组织体系建设”“要抓好执政骨干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要抓好党的组织制度建设”。党的事业永远在路上,组织保证永远在路上。组工干部要以更高的站位、更高的境界、更高的标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要求,争做善学习、有信念、讲政治、行公道、守品行、重民本、专能力、责任强、作风实、纪律严的新时代合格组工干部。

一、善学习

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更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学习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先决条件和思想基础,我们不能身子进了新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更不能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我国古代历史上不乏有勤奋学习、刻苦读书的典范,如凿壁偷光的匡衡、悬梁刺股的苏秦、囊萤映雪的孙康。古人所说的“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指出有学问的人不一定都要去做官,但为官者必须要努力学习。作为组工干部,必须跟上步伐,将学习作为一种永恒的追求、当成一项终生的事业,在学习中增长才干、提升能力、提升标准、提升效率。

学习贵在用心用情。延安时期党中央高度重视学习。早在1939年,毛泽东同志就讲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正是有了这种常怀“本领恐慌”的清醒和觉悟,我们党随后开展了著名的延安学习运动,成立了干部学习小组,高级干部学习小组组长由毛泽东同志亲自担任,王稼祥任副组长,根据水平条件分成四类,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到学校作报告、讲党课。毛泽东同志以身作则,带头大学习、大研究,《毛泽东选集》共收录150多篇著作,其中有120多篇是在延安时期成文的,《实践论》《矛盾论》等名著就是那时的作品。刘少奇同志《论GCD员的修养》《论党》《论党内斗争》也是那时所著。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经流行着这样一段佳话。毛泽东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刘少奇说:“一天不用功,赶不上毛泽东。”这充分体现了两个伟人互敬互爱的革命友谊和你追我赶的学习精神。我们知道,总书记读书、爱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带一箱子书下乡”、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是他留给支青时陕北梁家河村老乡们的深刻印象。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述了陈望道吃墨汁的故事,“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给他送来粽子和红糖,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吃得嘴上全是黑墨水,但他浑然不觉,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个人就是陈望道,当时在义乌家里,聚精会神翻译的,正是《GCD宣言》。所以,党员干部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性精神的,要结合工作需要、岗位职责,广泛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法律、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知识化专业化水平,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

学习贵在知行合一。古人常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只有从实践锻炼上下功夫,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力学笃行上下功夫,我们的学问才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古之士大夫们所追求的做学问的价值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起始,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修身从根本上就带着知行合一的实践要求。总书记说,“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要成为一名好干部,就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努力做到知行合一,而不是讲一套信一套、说一套做一套。

---此处隐藏6826字,下载后查看---

俗话说“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为官避事平生耻”。延安时期,陈云同志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在7年的中央组织部部长任期内,他将对干部的严管厚爱体现的淋漓尽致。那时候,中央组织部只有10多人,多的时候20多人,但要管理几万名干部。现在,我们的市管干部也就1125人,公务员12820人,管的干部不算多,却普遍感觉到压力,主要还是责任心的问题,履职尽责还不到位。南宋吕本中的《官箴》说当官之法有三事,第一是“曰清”,第二是“曰慎”,第三是“曰勤”,就是担当责任的意思。组织部门是管党治党的重要部门,组织部是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组工干部担负着选贤任能的重要职责,没有过硬的素质和作风,没有强烈的责任担当,就不可能建设过硬的队伍,干出一流的业绩。唯有标准更严、追求更高,更加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勤勉敬业、认真负责、善作善成,方能让党放心,让党员、干部和群众满意。组工干部要认真践行“在其位、尽其责、履其职、谋其事”,要敢于担当、勤于为事、善于成事,要以身作则、主动作为,要时刻透着一种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实事求是、做深做细、做严做实的精气神。

九、作风实

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关于务实作风,总书记有很多生动的论述,比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等。总书记还强调,“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领导干部要坚持政贵有恒,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一张蓝图干到底,不要搞那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劳民伤财、吃力不讨好的东西。”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风是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我们必须弘扬求真务实、勤政为民的作风,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古人说“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现在评价干部的标准就是政绩观是否正确?组织是否放心?人民是否满意?耿梅就是政绩观歪曲的典型,一味追求企业上马投产,一味追求GDP高速增长,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我们要向杨善洲老书记学习,就是树好“四观”——世界观、权力观、群众观、政绩观。中央对统计规定的有关要求提到:不能以数字来考核干部、选拔干部,不能以GDP论英雄,不能用增长来代替发展,但是现在这个问题仍然还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情况下存在。1918年孙中山提出了三峡工程建设问题,建或者不建当时有很大的争议,在第五届全国人代会上研究讨论通过了三峡工程建设的决定,历经80多年才有今天的高峡出平湖,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苦奋斗,那么长的建设周期,如果单纯为了追求政绩,就没有今天的三峡大坝。包括青藏铁路亦是如此。古人说:“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春秋时期,宋国的正考父说:“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我们要努力学习正考父这样的精神,要有“成功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在岗位上大家更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紧张感,要做到戒骄戒躁、沉稳静心,脚踏实地把职责履行好,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把每一项工作以热爱之心求真、求实、求新。

十、纪律严

在《申鉴·政体》中,荀悦提出:“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荀悦以此告诫统治者正人先正己,方能令行禁止,才是“善禁”。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宋朝的包拯说,“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唐朝李商隐更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警世名言。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强调“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意在提醒全党同志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范晔在《后汉书》中说:“然则有所不为,亦将有所必为者矣。”世上之事,有黑白之别、对错之分,不能昏昏然、似是而非。比如,对于那些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暗里事,“杯子一端政策放宽”或“公章不如私章、条子胜过章子”违背原则的亏心事等,必须有是非对错观,保持警觉、守住底线。可为之事尽力做、不可为之事坚决不做,在不可为之事上宁可做个“无为之人”。组织部门的岗位特性,赋予了组工干部许多“光环”;组工干部是“管干部的干部、管党员的党员”,修身律己的要求理应比一般党员干部更高、更严。组工干部切忌居高临下、自我感觉良好,要始终保持低调谦和的品性,在埋头苦干、默默奉献中施展才华、实现抱负。要时刻自重、自警、自律,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诱惑,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清清白白为人、干干净净做事。在工作上要防止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带头为基层减负;生活上要防止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决不能做给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形象抹黑的事情。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