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更新时间:2023-06 来源:网友投稿

一是乡村建设规划滞后。部分乡镇在制定乡村建设规划过程中,没有做到高起点、高标准,没有邀请一些高规格的设计部门进行提前论证,规划设计存在很多漏洞,随意性较大;有些乡镇对乡村规划虽然力求高标准、高档次,但规划编制形式较单一,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方面不到位,没有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造成制定的规划“假大空”,缺乏可操作性,规划的低标准和不定型性,造成的后果是边建边规划,边规划边改进,甚至有的建成的项目推倒重来或二次改建,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

二是资金投入缺乏保障。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目前乡村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以财政补贴、镇村自筹为主,一些乡镇和部门筹措资金的能力和水平不高,在乡村建设中习惯依赖政府投资和专项资金,运用市场化手段获得资金支持的措施办法不多,造成很多地区乡村建设由于缺乏资金保证,进展缓慢,标准不高。加之县级财政和经济实力有限,难以保证在乡村建设中有较大的投入,农村道路、供排水、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发展不均衡,与乡村振兴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三是项目支撑带动力不强。多数乡村的农业生产依然以传统分散的个体经营模式为主体,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规模效益不明显,特别是在标准化生产、产品精深加工、仓储运输、品牌创建、营销网点、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支撑项目比较少,建成的许多项目与镇村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加之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促农增收效果不明显。近年来非贫困村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实施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卫生户厕改造、污水管网建设等项目与群众需求和期望仍有较大差距。

四是工作协作存在盲点。一方面,乡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互相协调配合,但在工作中涉及的农业农村、住建、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等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划分不清,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有时造成工作延误;乡镇普遍未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存在随意调配、临时抓差的情况,导致对政策规定了解不透彻,工作能动性和连续性较差。另一方面,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群众对乡村建设认识存在偏差,思想上存有顾虑,部分群众认为乡村建设不是民生工程,而是政绩工程,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不高,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出现了“政府热、群众冷”的现象。

---此处隐藏1199字,下载后查看---

一要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绘制发展蓝图。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总纲,积极走出去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在精准吃透上情、充分吸纳借鉴、紧密结合县情的基础上,坚持“适度超前、保留特色、科学实用”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村庄,加快“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公司进行科学设计规划,汇集规划公司、部门乡镇、乡村能人等多方面意见,合理确定村庄建设思路、规划布局和标准内容,统筹考虑城乡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基础、文化历史传承和群众生活习惯等因素,更加注重整体性、差异性、均衡性,坚决防止“一刀切”“垒大户”“造盆景”。

二要强化资金保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市场化筹资方式,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村企结对共建、金融资本参与、社会各界捐资、盘活闲置资源、对外招商引资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增强市场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充分发挥财政(债券)资金、龙头企业、金融机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各方优势,形成集聚放大效应,实现“四两拨千斤”,全力支撑乡村建设。以项目为拉动和载体,大力实施水电路房提升改造工程,纵深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乡村硬件水平和环境面貌;均衡发展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公共资源在县域内实现优化配置,不断提高乡村建设水平。

三要突出项目支撑,厚植乡村振兴基础。坚持把项目作为推动乡村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纵深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六项行动”,扎实做好拆违治乱、户厕改造、废旧庄基复垦等工作,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示范创建一批清洁村庄。把乡村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传承优秀文化紧密结合,以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为重点,巧借山水、盘活资源,经营村庄、繁荣文化,加强优质项目谋划储备,论证实施一批产业关联度高、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大项目,培植一批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为乡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形成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四要注重干群联动,多方凝聚工作合力。部门、乡镇密切协作、主动作为,既分工负责、各尽其责,又加强衔接、密切配合,做到相互搭台补台不拆台,积极借鉴脱贫攻坚期间驻村帮扶和联系村制度,让部门单位下沉一线联系乡村,在乡村建设行动中提供项目资金、人员力量、信息技术等支持,形成乡镇组织、村为主体、社会参与、部门协作的建设机制,全力助推乡村建设。针对乡村建设中群众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在积极宣传动员的同时,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广大群众真正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实践者、受益者,让党委政府成为推动者、监督员。

五要着眼常态长效,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农村环卫队伍,采取部门服务延伸、村级自主管护和社会专业维护相结合,常态长效落实管护措施,积极探索推行村(社区)物业管理模式,有效实行物业化管理、专业化保洁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建立健全垃圾污水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充分发挥农村公益岗人员作用,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管理,强化卫生厕所、农村道路、污水处理等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维护,努力实现共建共管共享。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卫生公约,发挥环境改善与素质提升的内在互动,提高村民生态文明素质。建立巡查通报和媒体监督机制,定期对村庄环境卫生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履职不力、随意乱扔垃圾、损坏公共基础设施等行为进行通报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