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专题党课: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奋力开创美好未来

更新时间:2023-06 来源:网友投稿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GCD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伟大建党精神根植于中国GCD的创建伟大实践,经过百年积淀与传承,已深深融入中国GCD的基因与血脉,对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具有追根溯源的意义。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中国GCD精神谱系中的一个关键“坐标”,也是中国GCD精神谱系最初的源头。在七一党的生日来临之际,我给大家上一堂党课,与大家交流四个方面的体会和意见。

一、要做对党忠诚、党性立身的党员干部

翻开百年党史,中国GCD人的党性原则贯穿始终、熠熠生辉。方志敏誓言“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掷地有声的话语展现着坚如磐石的信念。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一心为民的行动展现着人民至上的价值。穿越百年风雨,党性原则体现在革命的烽烟、建设的激情、改革的攻坚,散发出新的时代光芒。坚持以党性立身做事,就要发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从党史学习中汲取锤炼党性的精神营养。

一要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坚定。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党忠诚,实事求是,把说老实话作为原则和底线,敢于说真话、说实话,不说虚话、大话、套话。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其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加强理论修养的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把自己当做老百姓,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民情,坚持深入实际、深入调查研究,解实情,出真招,真正解决人民群众所想所盼,以老实话服务于民、取信于民。

二要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精神。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撸起袖子、甩开膀子、扑下身子、迈开步子、沉下心来,去做老百姓信服的事情,用心用情去做好为民服务这篇大文章。多到一线磨练意志

---此处隐藏2867字,下载后查看---

******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要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进一步养成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的习惯。”党的纪律是为维护党和人民利益、保证全党行动一致而要求党员必须遵守的各项规定,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知敬畏、存戒惧,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坚决不踩红线,不越底线。

一要知敬畏,淡泊名利之心。“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知敬畏不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人为地把讲规矩和有作为对立起来,而是要敬畏党、敬畏人民、敬畏法纪,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和抵腐定力,始终做到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大有作为。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这些党的好干部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称赞,关键在于他们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能够始终如一严守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敬畏是自律的开端,敬畏也是行为的界限,对党员干部而言,心有所畏,才能行有所止,才能淡泊名利,永葆政治本色。

二要有存戒惧,强化自我修炼。古人云:“天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一个人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当保持戒慎恐惧之心,否则,就很容易心念出格、言行出轨、败事致祸。党员干部要涵养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学好党章这门必修课,正心修身,心存敬畏、心存戒惧、谨言慎行,时刻保持慎独慎微慎始慎终,才能不断提升自身免疫力,在面对各种“糖衣炮弹”时不乱方寸。心有所惧,才能行有所规,才能在工作中稳中有进、进有所成、行稳致远。

三要守底线,保持行动自觉。作为党员干部首先要守得住法律底线,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其次要守得住纪律底线,既要学好党章,更要用好党章,把党章各项规定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到各项事业中,切实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坚决守住纪律底线,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最后要守得住道德底线,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慎重对待朋友交往,明辨是非,克己慎行,讲操守,重品行。既向高线看齐,又把底线守住,时刻保持行动自觉。

同志们,今天,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我们手中,我们需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从中汲取奋进力量,才能不负人民。